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从对临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的血浆中mi RNA-206的表达水平来验证其与慢性疼痛的关系,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探讨其作用途径。方法: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疼痛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符合标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30例及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体检中心符合要求的健康对照30例。将其分健康对照组(B组,n=30)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组(A组,n=30)。A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共两次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自评抑郁量表评分(SDS评分)和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SF-MPQ),用real-time PCR检测血浆中mi RNA-206的表达水平,每次重复3次;B组用real-time PCR检测血浆中mi RNA-206的表达水平1次,每次重复3次。结果:(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较正常人血浆中micro RNA-206的相对表达量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中的micro RNA-206的相对表达量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PHN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4)SF-MPQ值:PHN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5)SDS评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抑郁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1)慢性疼痛可致血浆mi RNA-206表达上调,经过治疗,疼痛缓解,血浆mi RNA-206的表达量下调,仍高于健康对照,差异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2)PHN患者的VAS评分、抑郁评分和SF-MPQ值随着疼痛的缓解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