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低剂量螺旋CT筛查社区早期肺癌的应用研究背景及目的:国外多项研究表明肺筛查能显著提高早期诊断率,同时降低肺癌特异性死亡率。然而欧美人群的筛查指南是否也适用于中国人群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社区为中心,探索低剂量螺旋CT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在上海市徐汇区6个街道社区中筛选符合条件的高危人群,随机分配到每2年一次的LDCT筛查组(即试验组)和每2年一次的问卷调查组(即对照组)。影像学上发现至少1个最大径≥4mm的非钙化结节或肿块定义为筛查阳性。结果:共有6717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试者(试验组3550人,对照组3167人)。最终试验组3512人接受LDCT筛查,对照组3145人接受了问卷调查。试验组共有804人(22.9%)发现≥4 mm非钙化肺部结节,其中51例患者(1.5%)确诊为肺癌,而对照组仅10例(0.3%)确诊为肺癌。两组早期肺癌(I期)检出率分别为94.1%和20%。对照组肺癌特异性死亡2例(20%),而试验组尚无死亡病例。结论:LDCT运用于中国人群,与自然发病相比能使高危人群的早期肺癌诊断率提高约74.1%,肺癌特异性死亡率降低约20%。应关注非吸烟肺癌高危因素的致病机制,并制定针对这类人群的合理筛查策略。第二部分良恶性磨玻璃结节的CT鉴别诊断目的:分析影像学特征在鉴别肺部5-30mm孤立性磨玻璃结节良恶性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6年间在我院接受胸部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发现最大径5-30mm孤立性肺部结节且接受手术治疗的2028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资料。根据密度将结节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glass nodules,pGGNs)和部分实性磨玻璃结节(part-solid nodules,PSNs)。随机选取1014例用于建立预测模型,其中包括94例良性和920例恶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再利用剩余的1014例病例验证模型的鉴别效能,同时与国内外已报道的模型(北大模型、Brock模型、Mayo模型和VA模型)进行比较。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pGGN组中,多因素分析发现边界清晰和平均CT值在良恶性结节中具有统计学差异。验证结果显示本中心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776(95%CI,0.689-0.862,P<0.05)。在PSN组中,多因素分析发现结节大小、边界清晰以及毛刺征在良恶性结节中具有统计学差异。验证结果显示本中心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750(95%CI,0.692-0.807,P<0.05)。结论:边界情况和平均CT值有助于良恶性pGGN的鉴别,而结节大小、边界情况和毛刺特征有助于良恶性PSN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