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vt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来,受贿一直是“官本位”思想浓厚的中国社会的痼疾。1997年刑法对自然人受贿类犯罪的规制有第385条受贿罪,第392条介绍贿赂罪,第388斡旋受贿犯罪,第163条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388条后增加了一条,随后的两高司法解释补充规定罪名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新的罪名出台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在表述方面还有很多模糊性和不完善之处,其与受贿罪共犯的界限问题也成为一大难题,另外受贿犯罪的立法体系也存在诸多不足。笔者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进行解读,旨在明晰新罪名的法律特征,并且对受贿犯罪的体系完善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进行了概述,首先从受贿犯罪主体的立法沿革入手,介绍了受贿犯罪主体规制的变化,分析我国将受贿犯罪的主体扩至国家工作人员的“身边人”的客观必然性。其次,探寻了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入罪的动因,说明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的入罪是为了更好地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接轨,是我国现实的需要。最后,评价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价值。第二章分析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律特征。在主体方面,首先对“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人”、“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与斡旋受贿犯罪的主体进行比较,得出斡旋受贿犯罪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共同点较受贿罪多,从而可以将斡旋受贿犯罪放置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结论。接着对单位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的入罪进行了设想,并提出单位可以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但同时要给予游说公司一定的发展空间。在客体的方面,提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体是职务的不可收买性。在客观方面,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行为表现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对贿赂的争议学说进行分析,提出应当由“利益说”代替“财产说”,将贿赂范围扩大。在主观方面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应当包括对影响力的认识、对为他人谋利的认识和意志因素、收受他人财物的的认识和意志因素。第三章探讨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共犯的界限问题。分析了关系密切的人成立受贿罪共犯的立法规制,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共犯的界限进行探讨;提出二者区分的标准是在与主观上是否有犯意联络,客观上是否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间接地为他人谋利;最后指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出台使刑法适用更加科学,而不会成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免罪符。第四章分析了现行受贿犯罪体系的不足和完善。我国现行受贿犯罪的规制存在以下缺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规制本身存在不足,各种概念表述模糊,减损了其操作性;斡旋受贿犯罪的规制不科学,其以受贿论的表述不准确;受贿类犯罪的分类体系混乱。为了解决这些不足,我们应当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进行完善,明晰其概念表述;将斡旋受贿罪独立成罪或者纳入到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而不是简单地规定以受贿论;以主体和行为方式相结合的标准重新划分受贿犯罪。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商业银行不仅要与国内同业进行竞争,并且还要面对国外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的挑战,这促使我国的银行寻找新的竞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
促进立法与执法关系的优化○邓兆瑞立法与执法是法制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没有立法,就没有执法;若没有执法,立法也就失去了意义。两者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影响、相互
<正>桥壳作为驱动桥主要的承载零件,其设计、制造质量决定了整车性能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KC160前驱动桥的桥壳为例,其小批量加工路线为:选择加工基准→加工桥壳与锥
针对目前国内多种智能家居网络协议标准并存的现状,对近年来成为信息产业部推荐行业协议的CCSA、IGRS和ITopHome3种标准进行了综述。比较了它们的技术侧重点和市场诉求点,分
我国仲裁法对仲裁第三人权利保护的规定严重不足,极易发生第三人权利被侵害后得不到救济的情况。应借鉴域外立法,建立第三人有条件地加入仲裁制度、第三人撤销裁决之诉制度和
“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这一模式反对灌输,要求解放
作为银行资本与商业资本相结合的产物,融资租赁具有投融资、促进销售、资产管理、理财服务四大功能,因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它已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并列,成为现代金融五
公司僵局问题是封闭性公司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它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该问题备受公司法领域学者关注,并成为被广泛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虽然我国2005年新
DB模式是工程总承包的一种,是一种新兴的工程建设模式,符合工程建设的规律和国际惯例,在国际上应用十分广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成为工程建设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DB模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