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西传中国小说研究——以《今古奇观》、《好逑传》、《玉娇梨》译本为中心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明清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学界向来更多关注的是“西学东渐”,然而与此相呼应,以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旨归的“中学西传”亦成为另一种文化现象。其中,中国古典小说被视为了解中国最生动有效的媒介而得到广泛译介。1735年在巴黎出版了由法籍耶稣会士杜赫德(Du Halde Jean-Baptiste S.J.)编著的《大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Geographique,Historique&de IˊEmpire de la Chine&de la Tartare Chinoise),该书的第三卷中收录了耶稣会士的殷宏绪(Péred Entrecolles)从中国古典小说集《今古奇观》中选译的三篇古典小说。此后,中国古典小说便作为明清时期“中学西传”的有机组成部分传入西方。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古典小说的西传,其题材及体式不断发展,日臻完善。
  首先,明清时期中国小说的西传,是以西方为主导的。中国人并不清楚西方正在发生什么,无法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可能仅对传教士学习中文和翻译作品有过略微的帮助。因而,本文关于明清时期中国小说西传的研究也是以西方为主体的,其核心不能从中国历史中,甚至不能从中西关系史中寻找,而是要从西方的文化与心理结构中寻找,它属于西方文化史的一部分或者说类似于西方的“东方学”。
  其次,本文拟在研究视角上凸显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阈。本文认为,如果把中国古典小说译本置于西方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剖析,可以推进这一研究。因为,随着研究视角的转换,无疑可以揭示出中国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性”、“普世人文共性”的某些规律。在具体记述中,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译本作为切入口,进行梳理,以期阐释其中的历史文化意蕴。
  再次,本文集中围绕《今古奇观》中三篇古典小说和《好逑传》、《玉娇梨》的西传译本进行翻译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西方人作为主体的作用下,译者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原本加以筛选;第二、通过改写、增删等翻译手段,凸显了译本的时代特征所彰显的彼时西方社会历史状况、宗教寓意和道德教化意图;也力图将中国的古典小说作为展示中国各种风俗人情的窗口;而这些关于中国文学、文化的理解又或多或少地建立在译者及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的文学、文化“误读”的基础之上;第三、这一时期传入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普遍存在着“本土经验”与“域外传播”之间不对等的现象。
  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国小说的翻译研究,本文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西传,除了完成翻译层面的语言转换,也让西方读者体验了其中蕴含的“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趣味及“普世人文价值”的因素。而这除了证明中国文学本身就具有着的开放性之外,在我们提出并强调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今天仍然有着意义深远的启示。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本文通过考察上海现代消闲刊物与海派散文之间的关系,揭示海派散文作为地域性都市散文的独特生产机制及其审美功能和文体特征,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虽然海派文学研究已成为显学,但学界多从海派小说角度切入,对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派散文却相对忽视。海派作家在20世纪30、4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表现了现代都市上海的真实风貌以及市民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念。研究海派散文,对于把握海派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于深
李维桢(1547—1626)是明代“后七子派”后期的中坚,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称为晚明文坛盟主之一。特别是他数十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正处于晚明诗坛流派纷起、诗学思想激烈变化的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诗学思想与晚明诗歌创作、诗学思想的流变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晚明诗歌流变的一个标本。  本文从各个方面对李维桢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不仅对其思想、性格、心态、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及其影响加以论述,还试
学位
中国西南边陲的高原上生活着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区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河和雅砻江流域等大约八万平方公里地域范围内。在这一块位于高原的神奇土地上,在与周围大理南诏白族文化和藏族地区苯教、藏传佛教的相互影响下;在与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创造出了光彩夺目的纳西族东巴文化,主要记载于用纳西族古代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一千多卷东巴经籍中
学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穆时英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但由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强大作用,穆时英研究长期被忽视,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在人们对城市现代化的深切思考和对文学现代性的急切追求中,穆时英作为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者,才重新走入文学研究的视野。  穆时英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双宾句与“把”字句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考察两类构式的基础上,通过双宾句和“把”字句的构式转换,试图找出汉语双宾句和“把”字句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进而深化对汉语双宾句和“把”字句的研究。  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在本章中首先简介前人研究的情况,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意义,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范围,语料来源进行说明。  第二章是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研究。在本章中首先简介Goldberg的认知构
学位
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汉语表量词语和表量格式在不同句法结构或句法位置上,所呈现的量化表述上的异同,特别是通过探究其内涵量性及相关的句法功能,从而表明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作者作为汉语非母语的研究者,作为一名留学生选择专题模式来研究相关的汉语量化问题。  第一章是绪论。简述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并介绍和本文有关的一些基础性理论和前人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讨论“X(一)点”与
学位
期刊
本文主要研究汉语助动词“要”。首先讨论五种常用类助动词“要”的共时、历时来源及语义发展机制,其次从主观性角度研究意愿类助动词“要”和“想”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区别特征,再次从语气的角度考察可能类“要”和“能”,最后将汉语助动词“要”跟笔者的母语缅甸语中的相关助动词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  第一章是绪论。说明前辈和时贤们研究助动词和助动词“要”的研究状况、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