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给各国经济发展都带来深刻的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因此而改变。各国政府和企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对政府来说,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外资,增加就业机会,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企业来说,全球市场规模更大,全球经营可获得协同效应,企业有动力去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经营效率,但与此同时,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和其他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更为激烈的竞争。
一旦决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就必须考虑一系列的问题,包括选择目标市场,确定进入时机,决定进入模式或扩张方式等等。其中,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对于国际化经营尤为关键。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一直是国际商务研究中的重点,先后出现了交易成本理论、折衷理论和组织能力理论等诸多学派。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知识/能力基础观的出现,学者们开始试图从知识/能力的角度理解跨国经营活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表现为资产或资本的对外转移,但本质上更是企业知识和能力的跨国界转移。在不同的进入模式下,企业在知识的创造、学习和转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现有文献从不同视角对跨国经营企业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但仍缺乏一个相对系统的解释模型。本文以知识转移为切入点,基于三个维度来系统决策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提出“企业的知识隐含性水平、知识转移/吸收能力共同限定可供选择的进入模式,企业知识性国际化动机确定进入模式决策的最优解”的论点。此外,本研究中加入时间因素,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首次决策结果不同,对企业知识和能力的影响也不同,同时由于外部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极有可能在该外国市场还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或者更多次的进入模式决策。企业进入模式前次决策的结果会影响到下阶段的进入模式改变决策。改变决策的结果可以是变更前次决策结果,可以是实施新的进入模式或退出外国市场。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改革发展期间,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偏好。运用基于知识转移的动态模型,本文对外国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模式决策过程做出合理解释,对模型进行经验验证。
我国已有许多企业走出国门,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跨上一个崭新的阶段,需要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需要国际商务理论加以指导,所以本文最后对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建议,并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