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我国中部农村地区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机会性感染的种类、发生率,并探讨其与CD4+T细胞、HIV病毒载量之间的关联性。通过为期1年的队列研究分析采供血途径为主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死亡与机会性感染的关系,旨在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于2007年在河南省唐河县艾滋病患者较为集中的12个村招募所有HIV感染者/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研究390名队列人群在首次调查中机会性感染的类型、发生率及治疗情况:采集静脉血检测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HIV耐药和弓形虫抗体IgM,采集痰标本检查结核分枝杆菌和卡氏肺孢子虫,采集口腔分泌物检测真菌。通过对招募队列人群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了解采供血途径为主HIV感染者的死亡率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队列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河南省唐河县390名HIV感染者参加了首次调查,其中男性194人(49.74%),女性196人(50.26%);平均年龄44.95周岁;390名HIV/AIDS感染者中309人进行了抗病毒治疗,其中治疗时间最短为4个月,最长为70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38.6个月。2、队列研究机会性感染及其相关结果(1)390名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为47.3%(185/390),CD4+T细胞计数水平与机会性感染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性(p<0.05), CD4+T细胞小于200个/μl组人群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59.57%)高于CD4+T细胞介于200-500个/μl和500个/μl组人群。(2)抗病毒治疗组309人,占所有招募队列人群的比例为79.2%,CD4+T细胞363.6个/μl,机会性感染发生率47.9%(148/309),未治疗组CD4+T细胞399.1个/μl,机会性感染发生率40.7%(37/91)。治疗组中12个月随访到262人一直接受抗病毒治疗,首次调查入组时和12个月随访时机会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0.4%(132/262)和38.5%(101/262),12个月随访时明显降低0<0.05),12个月随访的CD4+T细胞也由首次调查入组时的376个/μl上升至398个/μl,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治疗组的81人中12个月后参加随访的有60人,首次调查入组时和12个月随访时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0.0%(24/60)和68.3%(41/60),12个月后出现了显著升高(p<0.05),CD4+T细胞也由入组时的403.7个/μl下降至368.9个/μl。(3)首次调查中经HAART治疗无耐药突变位点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患者有7例(35%),耐药突变后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患者有23例(34.8%),无统计学意义。3、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参加首次调查的HIV感染者队列中13人在12个月随访时死亡,死亡率为36.87/1000人年(95%CI 16.83-56.91);主要死因是机会性感染,占全部死因的69.2%(9/1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首次调查时的机会性感染、CD4+T细胞计数水平(<200个/μl vs.≥200个/μl)和存在基因型耐药与HIV感染者死亡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关联性(P<0.05),其危险比分别为5.21(1.66~16.38)、8.69(95%CI:2.21~34.09)和4.08(95%CI:1.25-13.35)。结论1、HIV感染者/AIDS病人队列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应引起关注;2、CD4+T细胞小于200个/μl组HIV感染者/AIDS病人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高,应针对不同免疫水平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3、机会性感染、低CD4+T细胞计数水平和有基因型耐药是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主要死因,提示应预防和控制机会性感染、扩大耐药检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进一步延长艾滋病人存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