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稀土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稀土长期运用的前景也依然被世界各国看好。目前在已探明的稀土储量中,中国约占36%,供应全世界90%以上的稀土市场,然而巨大的卖方市场却无法使我国稀土行业像OPEC和三大铁矿石企业那样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相反,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稀土出口价格严重偏低,出口贸易结构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缺乏稀土的国际定价权。资源贱价出售不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最终会对我国的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基于此,通过对稀土在中国以及国际上的现状分析,以及对铁矿石、石油等资源类商品的定价方式的案例研究,指出我国稀土定价权方面的问题,拟研究我国稀土的价格形成机制,并探讨提高我国稀土出口定价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稀土在全球的分布和储量、世界供求格局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同时选择1987—2011年中国稀土出口相关数据分析出口贸易结构,其中出口价格过低是稀土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次,分别从企业层面、政府层面和国际层面等三个部分深层次分析了我国缺失稀土定价权的缘由。再次,研究了现阶段我国稀土行业的价格形成模式,同时借鉴原油的期货定价机制以及铁矿石的谈判定价机制,探寻适合稀土及稀土产品的定价机制的模式,拟研究我国稀土的价格形成机制。最后,在资源安全背景下,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期货交易市场、整合稀土产业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稀土战略储备体系、制定统一的稀土产业政策等措施来争取稀土定价权,以达到稀土及稀土产品价格回归到良性合理的水平,更加有效地体现稀有资源的价值。在建立稀土战略储备体系中,结合了日本稀土储备体系和欧盟石油储备体系的经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