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革命引起的城市化,人口集中、生产贸易集中、财富集中的城市已成为犯罪等安全威胁要素较为密集的空间。城市街道作为公众活动的主要场所也被公认为犯罪高发区。除了物质上的生命财产损失外,犯罪还会引发公众的不安全感。在中国,对物质环境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研究是一个新领域,研究方向仍集中在对西方理论的引进,以及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而对城市街道等公共空间犯罪预防的规划设计则缺乏重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如何通过环境设计预防城市街道中的犯罪行为是一个兼具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前两章采用文献综述法,尽可能全面地阐述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犯罪学、环境心理学、CPTED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挖掘,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第三章采用文献引证法分析影响城市生活性街道犯罪行为的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第四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犯罪预防的城市生活性街道环境评价体系,以指标权值反映各环境因素对犯罪预防的重要程度,为第五章进行城市生活性街道环境设计提供重点方向。第六章采用实地调研法,将理论进行实践验证,对福州市生活性街道进行评价与分析,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第七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后续可研究方向进行阐述。本文建构了犯罪行为与街道环境间的关系,提出影响街道犯罪预防的四个环境属性(领域性、可见性、宜人性以及易读性)以及22个环境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属性为可见性,最重要的7个环境因素为照明效果、植物状态、建筑形体、活动场所、边界透性、空间利用、建筑立面。针对上述因素,提出植物景观、沿街建筑、照明设施、标识系统、人行通道、沿街设施6个方面的犯罪预防设计对策。另外,在对福州市36条生活性街道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其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休憩空间、缺乏标识信息以及人行道尺度失当,分析还发现,比起城市支路,植物分布两极化等7个问题在背街小巷中更为严重,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本研究希望可以引起有关人士对犯罪行为中街道环境因素的关注和重视,可以使得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在重视非物质因素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对街道物质环境因素的重视;希望可以为犯罪问题和街道环境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丰富犯罪学研究的视野,参与跨学科犯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促进风景园林学发展;希望可以为解决犯罪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在管理、改造和维护工作中确定更具体的目标,使得犯罪问题的解决更有操作性,提出一些城市建设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希望公众能够提高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认识,并能对环境欠安全的街道进行有效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