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观察,采集患者不同时点的中医证候信息及影像学资料,旨在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时段中医证候的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影像学改变与中医证候相关性,以期寻求证候诊断的病理基础和客观指标,为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①根据“中风病中医证候量化评分量表”对165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证候采集,采集时点分别为入院当天(第1天),入院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统计分析不同时点各证候分值和构成比例的变化,以及证候组合的分布形式。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统计分析各证候要素NIHSS评分的差异,以及NIHSS评分与中医证候评分间的关系。③患者入院48小时内行颅脑CT检查,统计出血部位、出血量、有无中线结构移位,分析各证候与以上影像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ASS17.0统计软件。结果:①风证分值在入院后下降速度最快,此后基本维持在较低水平;火热证分值在发病过程中也逐渐下降,但7天内变化不明显,7天后分值开始迅速下降;痰证分值在入院前7天维持在较高水平,第7天后逐渐下降;血瘀证分值从入院后就逐渐上升,第14天后虽然有下降趋势,但仍维持较高水平;气虚证和阴虚证分值在急性期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在证候分布方面,火热证始终居于证候构成比例的首位;风证在发病的前7天处于第2位,第14天和第21天均居于第4位;痰证在发病第1天居于第3位,第7天时居于第4位,第14天时上升到第2位,而第21天时又下降到第5位;血瘀证在发病过程中逐渐从第4位上升到第2位;气虚证在急性期一直处于第5位,而第21天时上升到了第3位;阴虚证一直处于末位。在证候组合方面,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证候组合形式以两证、三证组合为主。发病第1天,两证组合以火热证+风证、火热证+痰证最多,而三证组合以火热证+风证+痰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为主;发病第7天时,火热证+痰证居于两证组合的首位,风证+痰证居于第2位,三证组合以火热证+痰证+血瘀证、痰证+血瘀证+风证为主;发病第14天时,火热证+痰证仍居首位,火热证+血瘀证仅次之,三证组合中以火热证+痰证+血瘀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为主;至发病第21天时,本虚表现突出,两证组合以火热证+血瘀证为主,火热证+气虚证仅次之,三证组合中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居于前两位。②大部分患者入院14天的NIHS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各证候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将中医证候评分与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在第1天与第14天均与NIHSS评分相关的证候为火热证、痰证、气虚证;而风证在发病早期与NIHSS密切相关,第14天时相关性已经消失。③各证型的出血部位都主要集中在基底节区与丘脑区,在各出血部位上,均以风证、火热证、痰证的出现率较高;风证、火热证、痰证在大量出血组及中小量出血组出现率均较高;火热证与痰证出现率在大量出血组高于中小量出血组,风证、阴虚证出现率在中小量出血组高于大量出血组;火热证与痰证的出现率在有中线移位组明显高于无中线移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