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与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不仅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导致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自然和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也是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因而研究退田还湖政策实施之前,实施前期与实施后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于理解退田还湖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因素和人地关系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鄱阳湖区是长江中游实施退田还湖政策的范例区域,同时其人地关系矛盾也极为突出。本文利用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四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统计数据、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SPSS软件以及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对鄱阳湖区1985—2005年2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变化特征、驱动因素以及生态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分析。利用1985、1995、2000和2005年4个时期的遥感解译数据,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等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鄱阳湖区在不同的时期(1985—1995年、1995—2000年和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同时对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中的区域分异也进行了分析。(2)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借助Fragstats软件,利用景观破碎度、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对鄱阳湖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鄱阳湖区耕地形状复杂,与其它景观的分布关系混杂;建设用地优势度在逐步提高;水域优势度也在逐步增加,但分布更趋分散。总体而言,景观的异质性程度上升,景观类型朝着多样性与均衡化的方向发展。(3)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在分析了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景观格局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人口因素等方面入手,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景观格局的演变主要是水位变化、经济因素和社会主体行为、政策因素和人口增长等因素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4)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鄱阳湖区水域湿地面积减少,洪水调蓄能力减弱;水质恶化,气候调节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平衡失调。
其他文献
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赡养负担趋重,欧美国家在1950~1975年间进入老龄化社会,在1975~1990年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和日本率先在2010年前后进入了超级老龄社
按照"面向未来、系统性、实用性、衔接性"的原则对《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进行整合,体现交叉综合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整合后的《专业基础化学》,突出了食品专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从数量还是覆盖范围上都呈现上升趋势,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农民专业合作
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它们密切相关,重复、交叉知识较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教学模式下,尝试将2门课程优化整合为有机生物化学,并探索与之
错觉常常是艺术家向观众传达不同时空感受的有效手段。在一次竞赛中,作者试图将错觉原理应用于建筑空间的营造,探索四维意义上的时空“转换”。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市场、开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土地要素市场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可替代。目前长江经济带在建设过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一些院校重要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材反映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基本理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利用变化是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水平和区域政策的缩影。限制开发生态区的发展方向是保持并提高生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中共中央政治局
<正>1.基本模式。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地区),渐进型(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等)成功较多,"大爆炸"的激进改革(以阿根廷和智利为代表的南锥体国家)失败比较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