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已在全国部分省市展开,甘肃省也将从2008年开始,在全省普通高中推广实施,而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的生长点,有许多问题还都存在争议,比如研究性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它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居于什么位置?它如何改变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如何处理好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形成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学校一级如何有效地创造性地实施这种课程?等等。作为一名兼职中学教务管理的生物教师,正是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不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部分呈现出来的。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为了切实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本文就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作了一些实践与探索。本课题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在认真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笔者组织开展了高中生物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从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实践体验阶段、研究成果的表达和交流阶段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四个方面作了实践探索,从“学习主动性、自信心、潜能”“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自信心和学习潜能,增强学生对于生物的情感,树立科学的生物学观点,加强学生对生物科学的认识。2.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的生物学习方式,提高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习与实践能力和质疑与创新能力。3.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将合作技能应用到学习中和生活中。通过将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生物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