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处于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属资源性缺水区域,生态环境脆弱,近十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较大,随之引起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较显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过程对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我国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面需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显化土地利用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县域以下的土地利用实践性强,能最直接反映对政策执行的结果,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能直观反映出近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合理性。凉州区是武威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之一,在整个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尤其与该流域下游的生态安全关系更为密切。近十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较大,随之引起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也比较显著。因此,研究十年间凉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维持土地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凉州区为研究对象,主要应用Constanza等人的估测方法,结合谢高地等人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及研究成果,运用政府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和逐年统计年鉴资料,分别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其他用地8种用地类型的9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估算了1997-2006年凉州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动态变化以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主要社会因子的敏感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997-2006年,凉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1997年的25.3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5.73亿元,增长了0.41亿元,增长幅度达1.63%,动态度为0.18%。说明凉州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与其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当土地利用类型改变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也会随之改变。1997-2006年,凉州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林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其余土地类型的面积均减小。其中,耕地对凉州区的生态服务功能贡献率最大,其次为水域、草地和林地。十年间生态价值系数居于第二位的林地(1.94)面积持续增加而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加量达0.42亿元,生态价值系数较小的耕地(0.61)和草地(0.64)面积减少较多,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损失量为0.16亿元,交通用地和其他用地生态价值系数很小,均为0.04万元/hm2,面积减少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量分别为5.58万元和53.01万元,但仅林地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远远大于耕地、草地等的损失量,保证了凉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逐年递增。说明林地在维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加大水源涵养林保护和生态防护林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3) 1997-2006年,凉州区GDP总量增长迅速,从1997年的28.01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08.5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1.95%。而凉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从1997年的25.3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5.73亿元,年均增长率仅0.18%。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GDP的比值总体上呈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0.90减少到2006年的0.24。表明凉州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提升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4) 1997- 2006年总体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对人口、GDP和城市化水平缺乏弹性,说明生态服务价值相对于人口的变动较敏感,城市化水平次之,而对于GDP变动的反应最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