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于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山区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山高谷深,导致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桥梁较多,同时隧道出口紧连着互通的路段也较为常见。当隧道出口紧连着互通的路段较短时,难以满足一般的前置指路标志的设置要求,导致隧道群-互通路段的交通标志设置条件较为复杂,设置难度也远高于路基段。本论文拟通过仿真试验和实车实验相结合,选择驾驶员的注视行为、扫视行为以及车辆的行车轨迹、不同道路断面的车速、加速度等多个参数为评价指标,揭示驾驶员在该特殊路段对交通标志的辨识机理,探寻山区高速隧道群-互通路段交通标志的设置方法。
根据我国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可知,隧道-互通路段应保证前置指路标志的设置,隧道-互通的间距不应小于1000m,否则应在隧道入口前或隧道内设置预告标志。实际驾驶活动中,由于驾驶员对道路的熟悉程度不同,当交通标志上标注两个以上地名时,大多数驾驶员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对应的驾驶行为。根据计算,传统的隧道顶部交通标志的信息诱导不足以向驾驶员给出该路段完整道路信息,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或者驾驶员错过匝道的情况。
首先,本文提出隧道内设置的预告标志进行分离设置,即标志中的距离信息和地点信息分开设置在不同的标志上。地点信息使用传统的隧道顶部标志形式,距离信息则采用隧道侧壁标志的方式进行设置。根据我国的交通标志设置规范,结合人机工程学和视觉动态理论进行隧道侧壁交通标志和隧道顶部交通标志的版面尺寸、内容以及分离式标志之间纵向间距的研究。
其次,进行多种隧道侧壁交通标志方案的仿真试验。以驾驶员眼动行为的扫视行为对象,运用熵权物元模型进行方案的比选,找出最适合山区高速出口行为交通标志设置方案。结果表明,设置在隧道左壁,标志的字高、字宽和字间距都为1.5m的交通标志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小客车在隧道群-互通路段行驶的道路安全性。
最后,根据和交通标志间纵向间距和标志最优方案建立多个不同隧道群-互通间距路段的仿真场景,并结合某山区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和交通组成进行试验。通过采集驾驶员的行车轨迹、速度、加速度进行驾驶行为,利用博弈论分析减速车道上车辆在突发状况下的驾驶行为并根据减速度辨别法进行路段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交通辅助标志在条件受限时可以改善驾驶员对于隧道群-互通路段间距需求,增加行车安全性。
根据我国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可知,隧道-互通路段应保证前置指路标志的设置,隧道-互通的间距不应小于1000m,否则应在隧道入口前或隧道内设置预告标志。实际驾驶活动中,由于驾驶员对道路的熟悉程度不同,当交通标志上标注两个以上地名时,大多数驾驶员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对应的驾驶行为。根据计算,传统的隧道顶部交通标志的信息诱导不足以向驾驶员给出该路段完整道路信息,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或者驾驶员错过匝道的情况。
首先,本文提出隧道内设置的预告标志进行分离设置,即标志中的距离信息和地点信息分开设置在不同的标志上。地点信息使用传统的隧道顶部标志形式,距离信息则采用隧道侧壁标志的方式进行设置。根据我国的交通标志设置规范,结合人机工程学和视觉动态理论进行隧道侧壁交通标志和隧道顶部交通标志的版面尺寸、内容以及分离式标志之间纵向间距的研究。
其次,进行多种隧道侧壁交通标志方案的仿真试验。以驾驶员眼动行为的扫视行为对象,运用熵权物元模型进行方案的比选,找出最适合山区高速出口行为交通标志设置方案。结果表明,设置在隧道左壁,标志的字高、字宽和字间距都为1.5m的交通标志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小客车在隧道群-互通路段行驶的道路安全性。
最后,根据和交通标志间纵向间距和标志最优方案建立多个不同隧道群-互通间距路段的仿真场景,并结合某山区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和交通组成进行试验。通过采集驾驶员的行车轨迹、速度、加速度进行驾驶行为,利用博弈论分析减速车道上车辆在突发状况下的驾驶行为并根据减速度辨别法进行路段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交通辅助标志在条件受限时可以改善驾驶员对于隧道群-互通路段间距需求,增加行车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