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表现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 GGN)和混杂密度结节(m GGN)的浸润性肺腺癌18F-FDG PET代谢特征和VHRCT形态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6年7月因肺部病变或其他原因于我院进行18F-FDG PET/CT显像,同时进行胸部诊断性CT扫描并进行容积数据高分辨率重组(VHRCT),发现的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病例121例,共124个病灶,其中p GGN52个、m GGN72个,病变大小均≤30mm。根据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诊断分为2组进行研究:A组为表现为p GGN的浸润癌(31个)和非浸润癌(21个),B组为浸润癌表现为p GGN(31个,即A组中浸润癌组)和m GGN(72个)。评价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大小、密度(包括平均密度及磨玻璃密度)、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最大标准摄取值的肿瘤本底比值(T/N)、毛刺征、分叶征、胸膜牵拉征、血管连接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对于m GGN需测量并计算GGO百分比。患者年龄、病灶大小、平均密度、GGO密度、SUVmax、T/N值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患者性别、病灶位置、毛刺征、分叶征、胸膜牵拉征、血管连接征、空泡征及充气支气管征差异比较采用c2检验。对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病灶的T/N值对浸润癌组和非浸润癌组的鉴别诊断做ROC曲线分析。平均密度、GGO百分比及T/N值关联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组:浸润癌组T/N值、SUVmax、密度、大小分别为1.97±0.71、1.16±0.54、-(431±104)HU、(18.48±5.65)mm,非浸润癌组分别为1.20±0.28、0.64±0.20、-(533±109)HU、12.05±5.04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浸润癌组出现分叶征、血管连接征分别为21个、13个,非浸润癌组分别为2个、1个,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T/N值、分叶征及血管连接征为鉴别浸润癌组和非浸润癌组病灶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52.547、18.375、72.206。T/N=1.62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鉴别浸润癌组和非浸润癌组的敏感度为77.42%,特异度为90.48%,准确性为82.69%。B组:p GGN组T/N值、SUVmax、平均密度分别为1.97±0.71、1.16±0.51、-(428±104)HU,m GGN组分别为4.77±4.20、2.36±2.11、-(217±54)HU,且m GGN组均高于p GGN组。毛刺征、胸膜牵拉征、血管连接征及空泡征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T/N值、平均密度为判断p GGN组和m GGN组病灶浸润性生长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3.538、1.404。p GGN组和m GGN组中磨玻璃密度分别为-(431±104)HU、-(434±97)HU,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6,P=0.923(29)0.05);两组中组中磨玻璃成分SUVmax分别为1.16±0.54、0.94±0.4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8,P=0.058(29)0.05)。103个浸润癌病灶平均密度与T/N值呈正相关(r=0.329,P=0.001(27)0.05),即随病灶平均密度的增长,T/N值逐渐升高;72个m GGN中GGO百分比与T/N值呈负相关(r=-0.300,P=0.011(27)0.05),即m GGN中,GGO含量越高,T/N值越低(实性成分含量越高,T/N值越高)。结论p GGN 18F-FDG PET显像T/N值≥1.62以及形态上出现分叶征和血管连接征时提示肺浸润性腺癌;肺浸润性腺癌中表现为p GGN和m GGN的18F-FDG PET/CT特征反映了肺腺癌的浸润性改变伴随密度增加、代谢增高及毛刺征、胸膜牵拉征、血管连接征的出现,且密度增加、代谢增高为判断侵袭性增加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