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压力下大针茅种群的适应性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针茅(Stipa grandis)是亚洲中部草原亚区特有的蒙古草原种,以大针茅建群的草原在内蒙古的分布面积为 2798081 公顷,这一地区不仅是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重要的放牧场,也是京津地区的主要绿色屏障,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和经济意义。本论文从表型性状、生理变化、遗传多样性三个方面探讨了大针茅种群在放牧压力下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大针茅种群对放牧压力的适应是多方面的。在形态上,表现为小型化,表型性状在不同放牧压力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营养枝、生殖枝长度减少,结实数和种子千粒重降低,植株的分蘖能力相对增加。生理上,体内的保护酶物质(SOD 和 POD)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加强而增加,通过增强保护酶活性来清除大量由于放牧胁迫而积累的自由基,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减轻逆境影响。但是,在重度放牧时,生理调节作用减弱,丙二醛(MDA)大量积累,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加。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大针茅体内淀粉含量降低,但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大。ISSR 分子标记分析表明:在遗传水平上,虽然放牧导致部分位点丢失,但整个种群仍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ISSR 检测的多态性条带比率为 89%。由 Shannon’s 和 Nei’多样性指数检测的大针茅种群内遗传多样性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其他文献
本试验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家庭牧场尺度上,从植物种群、群落以及土壤和家畜四个方面对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自由放牧区群落中大针茅的高度、密度和盖
目的与意义:通过“药物影响斗鸡攻击行为及其调控基因的研究”分析吐鲁番斗鸡攻击行为与其血浆中皮质醇(CORT)等激素、5-羟色胺转运体(5-HTT)等基因表达量的关系,探明影响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