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苦热诗研究 ——以气候与文学之关系为视角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uswu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气候与文学的关系为立足点,探讨唐代苦热诗的内涵与特点。论文中的气候,特指天气“热”的自然条件,具有时空的两层含义,从时间层面观之,“热”是从春夏之交至三伏时节的典型气候特征,尤以夏季为盛。然而夏季诗在四季诗歌中的地位远远不及春秋诗,古代文论家更是少有提及,因而研究苦热诗亦是研究夏季诗的重要视角,可为夏季诗研究作有益补充。以空间层面观之,“热”作为一种气候特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纬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纬度较低的南方普遍比北方炎热,岭南、巴蜀、荆湘、江东之地,无一不是唐代苦热诗中的“炎方瘴热”之地;而深居内陆、降水较少的西北边疆和关中地区,“热”也是其突出的气候特征。尽管如此,干旱少雨的西北荒漠,却在唐代苦热诗中被塑造为唐人建功立业的政治热土,苦热之情被对功名的热望所掩盖。由此可见,苦热文学赋予地理空间以文化内涵,苦热诗研究也具有文学地理学的色彩。研究苦热诗是认识气候与文学关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仅是对“气候影响文学”这一命题的继承,更是文学家通过文学来反映、表现和“塑造”气候的方式,易言之,苦热是诗人借“热”象以尽意的情感表达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气候与文学的关系,既是一种双向互动,而后者之于前者的作用更值得玩味,也更能表现诗人的创作意图,苦热诗因此而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和特定的意义内涵。那么,在诗人将气候环境转译为文学环境的过程中,丢弃了什么景象?保留了什么景象?又创造了什么景象?作出以上选择的标准是什么?都是研究苦热诗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绪论首先界定苦热诗的概念,梳理苦热诗研究现状,重点辨析唐前苦热诗对唐代苦热诗的繁荣所奠定的基础作用。第一章宏观分析唐代苦热诗的内容。唐代苦热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状热、避热和忧旱。“状热”是苦热诗的当行本色。随着唐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苦热诗的内容在岁时苦热的基础上,又呈现出别具特色的地域色彩。避热体现为唐人丰富多样的消暑活动,这也正是唐人在炎夏苦热之际真实而朴素的愿望。唐代苦热诗中对旱情的忧悯,对甘霖的渴盼,显露出的是苦热诗人的社会关怀。第二章则以“逆视角”探究苦热诗是如何生成的,换言之,侧重从诗人的角度出发根究苦热诗的生成。本文认为,唐人在苦热的环境下,或独处消热,或宴集消热,体现出苦热已由个体意识上升为群体意识。诗人在热境中的所思、所为决定了苦热诗在内容上呈现出的面貌。同时,诗人对诗歌创作方式的选择也促成了苦热诗生成形式上的三种路径:独作、唱和与联句。第三章首先阐发气候对文学的客观影响,其次力图从文学家对气候的主观“塑造”角度来揭示唐代苦热诗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最后在前两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气候与文学的关系。第四章进而辨析唐代苦热诗蕴含的深层次内容,即唐代“苦热”诗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政治的“苦热”源于心境的“寒冷”,这是唐代苦热诗创作的哲学层面的解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升沉宦海中,体现为对功名的热望与其遭逢的冷遇;第二,在对不同运命的褒贬中,剖露出上层社会对底层百姓苦热境遇的冷漠图景;第三,以苦热来臧否吏治,将酷吏和良吏的吏治分别赋予大热和清凉的诗化比喻。唐代苦热诗往往在苦岁时炎热的语境下潜藏着政治廋辞。第五章重点考辨唐代苦热诗的创作心态。苦热诗中焦虑、慰藉和及时行乐三种创作心态,并无高低之别,只是个体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不同罢了。归根到底,都是诗人对其生命的自我体味,这种体味不是轰轰烈烈的大悲大喜,而是瞬时性的悦心之趣或者失意之悲。我们在品读他们的苦热诗时,也能从中感悟到人生淡而有味的真实面貌。
其他文献
军礼是周代“五礼”之一,在礼乐文明盛行的先秦时代具有重要地位。先秦史传散文包括《尚书》《逸周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它们当中的军礼书写各有侧重。《尚书》所载主要涉及军礼的誓师辞,侧重誓辞的内容和文体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这些誓师辞从结构可以分为主誓人、听誓人、誓辞三个部分。誓辞又包括数责罪状、作战要求、赏罚原则三方面。从语言特色来看,《尚书》中的誓辞语气严肃、权威性强。情感色彩浓厚、鼓动
学位
付秀莹作为“70后”实力派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思想内容上的丰盈、创作风格上的清新俊逸和语言上的典雅精致在当代文坛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其中有不少学者指出付秀莹的小说有着浓厚的古典风韵。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于付秀莹小说中古典韵味的研究多集中在她的单个作品上,并且研究的角度多是探讨其小说在语言上的古典意蕴,对于付秀莹小说在整体创作上的古典化倾向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地阐释。因此,本文在目前对于付秀莹小说创作研
学位
东汉末年,大一统的政权分崩离析,国家战争频发,儒学思想式微,重娱乐、重艺术的士林新风尚等开始成为社会主流。在此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更愿意用新的方式来寻求心灵的慰藉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由此,游艺活动逐渐兴盛,成为魏晋士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游艺活动进入到文学题材的创作中,推动了涉及游艺活动的相关文学书写的发展与兴盛。本文以魏晋时期涉及游艺活动的诗歌、辞
学位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南宋理宗时期著名宰相,同时也是诗人、词人,在诗、词、文等方面多有建树,与当时刘震孙、魏了翁、翁元龙等人有交往,受到他们的称赞与较高评价。目前学术界对吴潜的研究着重偏向家族、词作研究,对诗歌研究很少涉及。吴潜的诗以《全宋诗》收录较为完整,有264首诗,汤华泉在《永乐大典》中辑出7首。此论文以吴潜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与文本细读法,结合吴潜的政治生活,对
学位
中国宪治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无数先进人士的前仆后继,张友渔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张友渔先生见证了我国从动荡不安的“旧中国”1到和平稳定的“新中国”的伟大跨越。他一生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的法治道路,深度分析中国国情,研习中国宪治发展的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张友渔作为中国法制建设的推动者,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张友渔在“旧中国”时期主要受到康梁为主的维新派思想和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
学位
郭璞是两晋之交知名的文学家,在诗歌和辞赋领域都有闻名后世的篇章,他的散文也很有价值。本文对郭璞散文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郭璞散文研究领域成果的综述;第二部分致力于探究郭璞奏疏文及哀策文的内容、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第三部分探讨郭璞序文的学术观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人格;第四部分针对郭璞图赞文的思想、价值等进行研究;第五部分从郭璞散文的整体出发,论述郭璞散文的整体思想和艺术特色;第六部分
学位
环渤海区域辽阔,区域内各城市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千差万别,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在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居住环境及生活水平的同时,可能也会因大气、水、土壤等污染而导致生态宜居建设滞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除社会经济发展薄弱、居民生活条件较低外,甚至还伴随着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导致环渤海地区城市生态宜居与宜业建设矛盾十分突出。本文结合新发展理念构建了环渤海地区生态宜居与宜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环渤海
学位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针对化工专业大一新生的《基础化学》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在明晰“课程思政”内涵及开展的意义和优势的前提下,查找目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而探索在《基础化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构建新的《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提质培优的目标。
期刊
近年来,学界对于留学语境中学术社会化研究的关注日益增多。现有文献认为留学生学术社会化过程涉及多重语境和个体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呈现非线性、多层次的变化。留学生怎样构建个人社会网络,怎样利用网络资源应对挑战,以及个体网络构建与学术社会化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是当前亟待探索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结合社会网络理论,从个体网络角度探究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来华博士留学生如何建构个体网络以助力其学术适应过程。本研究在
学位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司法不能受权力干扰,不能受金钱、人情、关系干扰,防范这些干扰要有制度保障。”2015年,中办、国办、中央政法委和中央政法各单位相继制定印发《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三个规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