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刺激(CUMS)抑郁症小鼠模型,观察化浊解毒疏肝方(HJSF)对抑郁症模型小鼠情感行为及下丘脑中β-内啡肽(β-EP)表达的影响,为临床上抑郁症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实验采用雄性清洁级ICR小鼠54只,正常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化浊解毒疏肝方低剂量组、化浊解毒疏肝方中剂量组、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氟西汀组。除空白组以外,其余各组小鼠均使用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刺激的方法复制抑郁模型,共持续21天。抑郁模型复制完以后,根据各组小鼠糖水偏爱比值判定抑郁症模型小鼠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之后化浊组予化浊方灌胃治疗,氟西汀组予氟西汀灌胃治疗,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1天。通过新奇抑制摄食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等检测相关情感行为。最后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抑郁症模型小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及腹内侧核中β-EP的表达水平。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的数据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小鼠行为学测定结果1)糖水偏爱实验:造模前,各组小鼠糖水偏爱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糖水偏爱值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糖水偏爱比值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化浊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小鼠的糖水偏爱比值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氟西汀组相比,化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糖水偏爱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2)新奇抑制摄食实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期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化浊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小鼠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期均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氟西汀组相比,化浊中、高剂量组小鼠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3)悬尾实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悬尾总不动时间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悬尾总不动时间均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化浊中、高剂量组小鼠悬尾总不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强迫游泳实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强迫游泳总不动时间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总不动时间均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化浊中、高剂量组强迫游泳总不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开放臂停留距离和时间均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组相比,化浊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小鼠开放臂停留距离和时间均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化浊中、高剂量组小鼠开放臂停留距离和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测定: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及腹内侧核β-EP表达都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及腹内侧核β-EP表达均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化浊中、高剂量组小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及腹侧核β-E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小鼠糖水偏爱实验检测的结果说明本实验采用的CUMS方法复制的抑郁模型是成功的。2化浊解毒疏肝方能有效的改善CUMS抑郁模型小鼠的快感缺乏及环境探索欲望下降等抑郁样行为及增加下丘脑背内侧核及腹内侧核中β-EP的表达,表明其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下丘脑背内侧核及腹内侧核中β-EP的表达有关。3化浊解毒疏肝方中、高剂量的抗抑郁效果优于化浊解毒疏肝方低剂量,与氟西汀抗抑郁效果相当。图8幅;表13个;参9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