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壤是江西地带性土壤,由于气候、降雨量及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出现的严重水土流失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本文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的牧草、耕作、梯田措施的15个小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各小区土壤物理、化学、抗蚀性等指标测定、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改良效益研究。旨在为红壤侵蚀劣地治理措施的选择与植被恢复的土壤改良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来分析,总体效果:牧草区组>耕作区组(除果树+清耕耕作)>梯田区组(除梯壁裸露)。与裸露对照(第4小区)和试验对照(第10小区)相比,牧草区组土壤容重平均分别降低9%、7%,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分别提高8%、7%,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平均分别提高比例达52%、47%。最大持水量平均增加19%、降低16%,毛管持水量平均分别提高10%、12%,田间持水量平均分别提高44%、25%;梯田区组土壤容重分别平均降低5%、3%,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平均提高4%、3%,土壤毛管孔隙度分别平均提高6%、5%,改良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最大持水量平均分别增加9%、6%,毛管持水量分别平均提高11%、12%,田间持水量平均分别提高25%、10%;与裸露对照(第4小区)相比,耕作区组土壤容重平均下降比例达5%,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4%、3%、12%。最大持水量平均增加10%,毛管持水量平均提高8%,田间持水量平均提高25%。(2)从改善土壤化学性状和提高土壤养分状况分析,总体效果:耕作区组(除果树+清耕耕作)>牧草区组>梯田区组(除梯壁裸露)。与裸露对照(第4小区)相比,牧草区组、耕作区组、梯田区组分别平均每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1%、11%、5%,土壤全氮含量平均每年分别递增6%、9%、2%,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每年分别递增5%、13%、4%,土壤全磷含量平均每年分别递增10%、17%、7%,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每年分别递增140%、232%、73%。(3)从改善土壤抗蚀性分析,总体效果:梯田区组(除梯壁裸露)>牧草区组>耕作区组(除果树+清耕耕作)。与裸露对照(第4小区)相比,牧草区组、耕作区组、梯田区组>0.05mm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平均分别提高13.86%、11.55%、13.85%。牧草区组、耕作区组、梯田区组的结构破坏率分别为32.65%、46.25%、36.82%,WSA分别为56.37%、41.93%、51.78%,EVA分别为6.42%、9.78%、8.31%,EMWb,分别为1.59、1.16、1.21mm;(4)从土壤改良效益综合角度分析,总体效果顺序为牧草区组>耕作区组>梯田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