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评述了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探讨了区域分工、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机理:分工之所以是经济内生增长的源泉,是因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规模经济、贸易收益和技术水平等;分工导致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从而产生生产者之间的协调成本和交易费用,因此降低交易费用就成为分工演进的前提条件;而结构调整可以降低缘于分工的协调费用和交易成本,因而对分工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放大作用;经济的增长又会促进研究与开发,再加之“在干中学”的知识积累,又会使分工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分工—专业化—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农业区域分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从农业区域分工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结构雷同、市场大起大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粮食安全始终有虞、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 然后,按照上述分析框架的要求,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在比较分析常见的几种用于测算农产品比较优势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国内资源成本法测算了西北五省区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据,从理论上对西北五省区之间农业区域分工的方向进行了划分:陕西省应依次以花生、苹果、大豆、绿毛茶和小麦为专业化发展方向,甘肃省应依次以生猪和棉花为专业化发展方向,青海应依次以油菜籽为专业化发展方向,宁夏应依次以甜菜、玉米、菜牛、粳稻为专业化发展方向,新疆应依次以油菜籽、小麦为专业化发展方向。 那么,西北地区农产品专业化发展方向的实际状况如何呢?为此,对西北地区农业结构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北地区大农业结构具有种植业比重呈高稳态势、林业比重偏低、牧业产值与畜牧业大区不相称,渔业比重甚小但呈上升趋势四大特点。为了从总体上反映西北地区省际之间农业结构变动趋势,利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设计的结构相似系数方法,计算并比较了五省区主要农产品结构相似系数,发现西北五省区的种植业结构正在向着结构趋异的方向发展,即种植业同构问题有所缓解。 理论与实际的偏离是经常发生的,因此,接下来就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分析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趋异的现象是否反映了按比较优势的要求所进行的区域分工。经过对比主要农产品的专业化系数和比较(绝对)优势系数,发现西北地区农产品专业化水平的变动存在着与比较优势相背离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各省区之间市场的分割和封锁。这说明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的趋异不是一种合理的趋异,农业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西北地区衣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区域分工研究结构调整中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 为了进一步从总体上’分析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趋异条件下,种植业专业化程度对种植业产值指数的影响,利用上面计算的结构相似系数指标,采用CAI生产函数对分工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区专业化程度与种植业总产值指数呈正相关,说明这三省区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在总体上符合区域比较优势的要求;而宁夏和青海的专业化程度与种植业总产值指数呈负相关,表明这两省区专业化发展方向总体上不符合区域比较优势的要求。这也同时说明上述“背离现象”的存在。 区域分工的实现有赖于交易费用的不断降低。为了促进农业区域分工,文中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一体化经营、促进农村商业组织发育等方面提出了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区域分工的对策措施。 区域分工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在演进的过程中就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使区域分工按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不断演进,保持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产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本文在最后提出了农业区域分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从农村制度创新、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政策的战略转变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