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及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逐渐显化。农村劳动力为了提高收入,纷纷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但是由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农民就业不充分,造成了农村农民的人均收入难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需受到种种因素的约束,如,当地的非农行业发展状况,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以及国家政策等。泉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道路,随着泉州乡镇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泉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走上了就地转移的道路,避免了出现中西部地区的民工潮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对1949年至2010年泉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分析,进而对泉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因、过程及特点进行探析。论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泉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需要转移的缘由进行分析,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的泉州农村也是人多地少、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显化出来;随着农业人口的增长,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第二部分,对1949年至1978年泉州农村变迁进行回顾,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经历了一定程度上得曲折,1非农化不够规范,而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以至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藏于低效的农业生产中,与此同时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政策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这一系列因素对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1990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泉州乡镇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这一时期,泉州依据其侨乡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且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泉州特色的道路,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虽然这一时期泉州的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但是这个过程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一,来自企业自身的问题:粗放型发展、发展不平衡,这些因素制约着企业的良好的发展。其二,来自农村劳动力方面的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利的因素。第四部分,1990年至2010年泉州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外资的引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泉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条件。泉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走的是一条泉州模式的路线,没有像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一样出现民工潮,是有其相应的原因的,其一,历史原因是泉州改革开放以来就是依据其侨乡优势发展乡镇企业,致使相当部分的企业都位于农村地区。其二,随着农村的发展,各种条件的成熟,企业迁移的愿望并不强烈,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其三,泉州的农村劳动力不愿迁移。此外来自政府政策的影响和作用,泉州农村就地城镇化也是泉州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一大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