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应用铜镍/铜锌合金耐腐蚀机理的光电化学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9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次采用光电化学方法结合其他一些电化学方法(交流阻抗等)和表面分析方法(如EDS等)对电力应用模拟冷却水体系中铜镍(白铜B30、B10)、铜锌(黄铜)合金的腐蚀与防护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合金组分、体系中一些运行工况条件(如水质、温度、pH等)对合金耐蚀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采用自组装技术(SAMs)将植酸(PA)和3-氨基-1,2,4-三氮唑(ATA)电力应用铜合金的防腐蚀进行了初步研究。 光电化学方法研究表明,铜镍和铜锌合金在硼砂-硼酸缓冲溶液中的表面膜显示p-型光响应,光响应来自电极表面的Cu2O层;白铜B30在不同Cl-,SO42-浓度的模拟水溶液中,电位正向扫描时呈现阳极光电流,电位负向扫描时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光响应由p-型向n-型转变,阳极光电流峰面积与阴极光电流峰面积之比增大,耐蚀性能降低;白铜B10电极表面膜呈p-型光响应,随着这些离子浓度的增加,耐蚀性降低,腐蚀越严重;但是黄铜的阻抗显增大的趋势,耐蚀性提高,当Cl-、SO42-和S2-浓度分别高于49.92mg/L、80.8mg/L、10mg/L时黄铜耐蚀性降低,腐蚀越严重。随着温度的升高,铜镍合金的耐蚀性能降低,温度为20℃~60℃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黄铜耐蚀性有所提高。在pH=7~9之间,白铜B30耐蚀性能随着pH的升高而提高,当pH>9时,其耐蚀性能随着pH的升高呈降低趋势;白铜B10电极在pH=7.0~11.0之间耐蚀性能随着pH的升高而增强;在pH=7.0~10.0之间,黄铜电极表面膜耐蚀性能随着pH的升高而增强,pH大于10.0,黄铜的耐蚀性降低,腐蚀严重。 本文同时研究PA和ATA两种环境友好型金属处理剂在铜合金表面制备了自组装单分子膜,用电化学方法研究SAMs对铜合金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行为.结果表明,PA和ATA分子易在铜合金表面形成稳定的SAMs,抑制了铜合金的阳极氧化过程,改变了电极表面双电层结构,使零电荷电位负移,固/液界面双电层电容明显降低,有良好的缓蚀效果。同时研究表明PA和ATA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机理是典型的化学吸附。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内容: 1.研究了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14为萃取剂,在加入和未加入8-羟基喹啉(8-HQ)作为络合剂的不同浊点萃取体系对稀土元素Sc(Ⅲ)和Y(Ⅲ)的分离富集能力,并
目前在核燃料后处理、高放废液处置及放射化学分析等领域中最有效的分离锕系、镧系元素的方法依然是溶剂萃取法。在溶剂萃取提铀方面,主要的发展动向是新型萃取剂的研究和利用
本论文中,采用不同方法制备纳米MnO2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其在LiOH水溶液电解质中的超电容性能。 在第三章中,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低温固-液还原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锰,即在KMn
酶作为一类生物有机大分子,在新陈代谢的许多有机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对人类健康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酶对于专一性底物催化效率极高,可加速化学反应速率高达1019倍,但同时也存在敏
气相色谱法分离氢同位素H2/D2目前仍存在使用长色谱柱、分离时间长、分离度低等缺陷,因此有必要对H2/D2色谱分离进行继续研究。气相色谱法的关键在于色谱固定相的选择。而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s)因其在液氮温度下对H2/D2具有较高的分离选择性,因此我们通过化学方法将MOFs化合物负载到传统的氧化铝载体上,制备了新型MOFs@γ-A1203复合物,并将其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材料对氢同位素H2/D
无机层状化合物与有机组分在分子水平上的复合,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近年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人们在有机组分的选择上,从简单的小分子发展到具有特殊功能的共轭聚合物,在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ene-Vinylacetate, EVA)是由非极性、结晶性的乙烯单体(C2H4)与强极性、非结晶性的醋酸乙烯酯单体(CH3COOC2H3)在引发剂存在下经高压本体聚合而
MNA—N-甲基对硝基苯胺可做为含能燃料的稳定剂。在其生产过程中,其中间产物、最终产物多具有很强的毒性,毒性类似于苯胺和硝基苯类物质,对生物体和环境均造成很大的危害,国家对
毛细管电泳经历近二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分离分析方法。毛细管电泳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及试剂消耗少和操作成本低等优点,在生物分子如肽、蛋白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无机纳米材料的结构、维度、形貌、尺寸等因素对它们的功能性能有着直接影响。如何实现对纳米材料的这些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是本论文的宗旨。水热法合成纳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