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以多种自身抗体伴多系统损害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的临床表现复杂,根据其临床表现难以进行诊断,所以必须借助自身抗体的检查。目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有检测血清中的抗双链DNA ( 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等,其中前2项为SLE的特异性指标,但目前它们的检出率低。因此,寻找新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志物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诊断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抗Sm抗体是由糖蛋白和核内小核糖核蛋白所组成的一组复合物,一直被认为是SLE的标志性抗体,是诊断SLE的重要依据。但其致命性的缺点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阳性率仅30%左右,非常容易造成漏诊。已有研究表明,Sm抗原是由U - RNA、B’、B、N、D1、D2、D3、E、F和G等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其中D1是主要的Sm抗原。以SmD1多肽氨基酸序列( aa83~119)作为抗原,可极大地提高抗Sm抗体的检出率。本研究通过采用ELISA定量法检测48例SLE患者的抗SmD1抗体水平,用欧蒙斑点法检测其抗Sm抗体及抗ds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检测其抗核抗体(ANA),同时用20例其它结缔组织病患者及2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以评价抗SmD1抗体在诊断SLE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及其与SLE临床表现及活动性的关系。方法:1选取88例实验对象,分为3组:(1)系统性红斑狼疮组(A组),为SLE患者48例。(2)其他结缔组织病组(B组),为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症等)20例。(3)健康对照组(C组),随机抽取健康志愿者20例。2应用ELISA定量法检测三组的抗SmD1抗体水平,用欧蒙斑点法检测其抗Sm抗体及抗ds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检测其抗核抗体(ANA)。同期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新发皮疹、关节炎、脱发、口腔溃疡、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三大常规,补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SmD1抗体、心脏彩超、腹部彩超、肺CT)、病情活动性积分等。3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变量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取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抗SmD1抗体、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ANA抗体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64.6%、18.7%、41.6%、95.8%,特异性分别为95%、100%、100%、75%。抗SmD1抗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2抗SmD1抗体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敏感性为79.1%,特异性为95%。3抗SmD1抗体定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损害、发热、皮疹、胸膜炎有显著关系。而与白细胞降低与否、血小板降低与否、抗核抗体是否阳性、补体是否降低、有无口腔溃疡、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尿、脱发等无明显关系。4抗SmD1抗体定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积分呈正相关关系(P < 0.05)。5抗dsDNA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其SLEDAI积分明显高于抗dsDNA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P<0.05)。6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Sm抗体阳性组与抗Sm抗体阴性组比较,两者SLED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核抗体各强度阳性组及抗核抗体阴性组之间相比较,其SLED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抗SmD1抗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诊断SLE的参考指标。2抗SmD1抗体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可以提高SLE诊断敏感性。3抗SmD1抗体定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蛋白尿、新发皮疹、发热、胸膜炎有显著相关性,而与白细胞降低与否、血小板降低与否、抗核抗体是否阳性、补体是否降低、有无口腔溃疡、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血尿、脱发等无相关性。可以为进一步研究SLE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4抗SmD1抗体定量与SLEDAI呈正相关关系,抗SmD1抗体对判断SLE病情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抗dsDNA抗体与SLE病情活动有显著相关性,抗dsDNA抗体对判断SLE病情活动有明确的参考价值。6抗Sm抗体及抗核抗体与SLE的病情活动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