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情境中,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和凸显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以及之后一系列发展和完善,“第二部门”企业由于社会责任意识倡导逐渐超越本身仅负责营利的传统角色定位,通过寻求与“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跨部门合作开展公益项目积极主动履行它的社会责任;另外非营利组织由于国内政策环境约束和自身条件各种局限急需外部组织的各种资源支持,外部援助能帮助其主导的公益项目顺利运行同时促进非营利组织的成长和发展。两者因为“各有所求”的共同前提,以输出的公益项目为联系纽带达成了跨界合作。双方的“跨部门合作”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第一部门”政府超出其看顾范畴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于此树立自身在业界内与社会中的良好口碑,提升竞争优势;非营利组织从中获取发展援助,能专注倾力投入公益项目使更多群体受益。如此“一举多得”的联盟和不少成功案例自然引发双方极大合作热情和意愿,希冀通过成功的公益项目实现各自的目标需求,但是由于两者分属不同阵营而导致各自使命和目标差异,在互动中难免摩擦和分歧不断,最终结果与项目预期设定大相径庭甚至完全失败的情况也多有发生。所以本文从双方合作公益项目过程中影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对于非营利组织各类援助的作用探讨。指出公益合作影响援助作用有效发挥的最大问题是双方匹配度,忽视援助成本仅关注援助作用,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成因是由于两者属性、地位和追求目标不一致。因此本文从公益项目在非营利组织实施过程中企业应该如何有效发挥援助作用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综述法论述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成因以及援助类型尤其是援助作用,收集国内外企业援助非营利组织实践现状和实绩,分析企业有别于政府援助非营利组织的特点,结合相关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法,将双方跨部门合作按照流程拆解成前中后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结合对应案例资料,围绕“匹配维度”与“援助成本”两个关键词用比较分析法进一步论述这两个问题在企业与非营利组织顺利合作公益项目的必要性以及影响援助作用发挥的重要性。本文最后根据案例分析结论从项目合作角度对企业提出包括心态、认知、行为、评估和成本意识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策,以期为企业决定采用何种合作模式,援助何种企业资源,最重要在各个关键阶段该如何调整匹配维度把控援助内容和程度提供了决策路径,同时笔者希望这些建议也可以为非营利组织从企业角度出发去谋求双方合作,顺利得到企业援助和推动公益项目开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