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学生从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的发展探究——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为例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ad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算术的基本对象是数,而代数的基本对象除了数,还出现了更具一般性的符号。学生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绝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只存在知识内容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内部认知结构的改造,是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飞跃。由于上海学制的特殊性,六年级恰好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过渡期,而六年级阶段的应用题教学,既是小学高年级应用题的发展,又是学生学习七年级代数抽象关系的思维铺垫,内容上正好承上启下。因此,笔者以应用题教学为载体对六年级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变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对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发展进行分析:对研究数据中学生所有的错题进行分析、归类,然后结合文献研究找出过渡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认知错误以及出错原因;结合数据对学生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进行细致的刻画,希望引起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阶段的关注;分析教师的哪些策略有助于学生从算术思维平稳地过渡到代数思维。在思维过渡阶段学生常见的认知错误有13类,其中属于算术思维对解代数应用题的影响的有:执着于算术方法;只关注方程的解而忽略问题的最终答案;把程序化操作当作答案的一部分时存在困难;对等号的理解有困难;用算术方法算出答案给未知数赋值;算术逆向思维对找等量关系的影响;对并列符号的理解有误;列出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而不是方程。在思维过渡的过程中,学生依赖算术思维的原因有:应用题问题结构简单;自身数学基础薄弱;算术逆向思维能力较强。学生游离于算术和代数之间多表现为掌握了代数方法解题的形式而没有领会代数思维的本质,如对“设1法”中“1”的理解。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题目来说,它的数学关系就是固定的公式或者线段图,而这些公式、线段图也通常被学生当作方程的“雏形”。因此,学生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初期是主要是基于公式和图式的。在选择“算术法”还是“代数法”这一问题上,从学生算术思维的熟练程度来说,学生自身算术思维越熟练,越不愿意用代数法解决问题;从问题类型的角度看,对于等量关系固定的问题,学生更愿意选择代数法解答。结合文献分析和数据分析,认为教师的以下策略有助于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从算术思维平稳地过渡到代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表征能力的培养上;在应用题教学中既用算术法,也用代数法,引导学生发现两种方法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代数思维的优越性。
其他文献
近代以来,现代化后进国家的主要追求是通过学习西方,实现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分别是中日两国以西方为仿效对
美国教师(师范)教育[1]的改革是其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美国教师教育经历了由师范学校到师范学院再到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美
一组线阵列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扬声器的正确安装。例如,一个极性错误的单体扬声器可能会明显地影响整个系统的声压和指向性。然而,这种错误的鉴定非常耗时。因此
高校体育俱乐部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组织之一,为学生运用体育知识与运动技术增进健康、提高素质、锻炼综合能力提供了实践平台。在目前高校扩招,学校各种资源相对短缺
本论文首先运用行动者—系统动态学理论,对体育消费行为的内涵进行了微观分析.提出体育消费行为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它将健身、娱乐休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为一体,
该文根据1004综采工作面下延对接工程,从工作面对接准备、对接方案的制订、对接方案的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针对对接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实践出行之有效的控制措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巨大腾飞,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疲于奔命的人们在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或多或少出现一些不
本篇论文运用音乐课程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作者的学习、工作实践,在尽可能发掘和研讨了当前所能见到的学术资料后,针对时下音乐教育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从思想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颁布以来,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尤其是教育部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