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人格、归因方式与职业倦怠的研究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huangping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十八大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各地纷纷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进行教育改革行动。面对各种改革措施,一些教师表示很难适应或者不能适应。随着职业压力、家庭压力的不断积压,有些教师感到受挫,缺乏成就感,有些教师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甚至认为自己不适合教学工作,导致工作绩效的下降。但有些教师却能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工作保持较高的热情和动力,其中一部分教师成为了名师、优秀教师,其职业倦怠现象的发展几率较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与教师的职业人格、对工作压力的认知和归因方式有关。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人格、归因方式与职业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教师职业人格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教师职业人格问卷、教师教学归因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对83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中小学教师基本具备教师职业人格特征;2.中小学教师对于在教学工作取得的成就,倾向于进行内部归因(能力、努力、身体心境);对于在教学工作受到的挫折,中小学教师对于六个原因的归因倾向差异不大。3.中小学教师处于低等程度的职业倦怠,情绪衰竭不严重,工作态度比较认真,成就感比较高。4.性别、是否教毕业班、是否担任班主任对中学教师职业人格不存在显著的影响。未婚教师、已婚教师、离异和丧偶教师在职业人格得分上呈倒U型曲线,也就是说,已婚教师职业特征较成熟;专科教师比本科以上的教师更具备教师职业人格特征;高级教师职业人格特征较成熟;教龄为21年以上的教师比20年以下的教师的职业人格成熟;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的教师职业人格成熟度逐渐递减;范性学校的教师、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师职业人格成熟度逐渐递减。5.对教学成功和教学失败,教师都倾向于做内部的归因。6.学历、职称、是否教毕业班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不存在显著的影响。男性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教师;离异或丧偶教师未婚教师和和已婚的教师职业倦怠感逐渐降低;职业倦怠感随着教龄的增加而增大;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依次降低;班主任职业倦怠感显著高于不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城市和县城教师显著高于乡村和乡镇的教师;职业学校的教师职业倦怠感最强,其次是示范性学校的教师和普通学校的教师。7.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人格及其四个维度与教学成败内外归因均存在显著正相关。8.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人格及其四个维度与职业倦怠及其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9.教学成功和教学失败的内归因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教学成功和教学失败的外归因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10.对于教学成功,外归因在教师职业人格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对于教学失败,内归因和外归因在教师职业人格与职业倦怠之间都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其他文献
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王建平中宣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
创业创新基地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保障,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环节.主要从创业创新基地的基本内涵、校内外基地构建、基地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等方面阐述
高校作为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其网站的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是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标志性建筑,同时又是学校教育的窗口。学校或部门网站的优劣,已成为衡量一所
扁桃体切除术是耳鼻喉科很常见的手术之一,其手术方式已由原来单一的传统法割法,发展成现在多种形式的切除方法,其中等离子刀切割法,热能刀切割法及传统切割法为其中较为流行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赫伯特.费登伯格于1974年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职业倦怠现象经常出现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中。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作为教育事业专业工作
本文介绍了格氏试剂的形成机理、组成、结构以及某些经由单电子转移的反应,对于深入了解这方面内容具有一定意义。
海上通道是濒海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战争时期,海上通道是各国向战区输送军队武器装备和各种补给的生命线,因此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对维持军队持
当前许多基层单位信息化建设水平滞后,但由于资金、技术资源的匮乏,依靠自身力量无法着手开展软硬件建设。必须结合相关的文件法规,借助政府城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配备,通过采
如何帮助学困生做好转化工作,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一直面对的问题,本文针对学困生专门设计了几种教学方法,期望对致力于辅导学困生取得好成绩的教师提供一些指导.
聚类分析源于数学和统计学,应用于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它是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经典方法,旨在针对数据对象的特点,基于某种相似性度量标准将数据对象聚集到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