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际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副语言作为言语交流的辅助手段及伴随方式,不仅能够补充与强化言语信息的表达,调节和替代言语交流,还能够虚饰或甄别话语信息,传递信息发出者真实的情感态度,从而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效果。“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一项盛大的国际汉语赛事,不仅从“听、说、读、写”多方面考核参赛选手们的汉语语言知识,还要求选手们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了解中国综合国情,同时具有较高的汉语交际能力。经层层选拔,参与总决赛冠军角逐的选手均能较好地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是汉语学习者中的优秀代表。然而,这些选手在说汉语时仍然会流露出“洋腔洋调”,或是表情、动作和话语不相称,这大多是由副语言使用的差异造成的。本文以最近五届(2013-2017)“汉语桥”比赛总决赛的视频为研究对象,观察五届进入总决赛选手副语言的使用情况,探究副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功能以及它的地域性差异,旨在为国际汉语教学提供新思路。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描述法、分析法以及归纳法,以副语言的广义内涵为指导,以“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中的选手为观察对象,总结归纳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为对外汉语副语言教学提供对策。第二部分阐述了副语言的内涵及分类,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别梳理了副语言的狭义内涵和广义内涵,并对现有的副语言分类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阐述了“二分法”、“三分法”和“五分法”的分类标准及主要内容,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副语言观。第三部分结合近五届(2013-2017)“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中选手的具体表现,进一步论述副语言要素的主要特征及功能。该部分从有声副语言和无声副语言两部分分析选手对于声音修饰符、语空、身势语、手势语和表情语等要素的具体运用,探究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第四部分对各大洲选手使用各类副语言的频次分别进行统计,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数据对比来分析副语言使用的地域性差异和不同地区选手对不同种类副语言使用的异同。第五部分主要针对各国选手使用副语言的情况,结合副语言的交际功能,探讨对教学的启示,并为对外汉语副语言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重音教学、重视停顿教学以及增加体态语教学等具体措施。本文对“汉语桥”选手副语言的运用进行细致的描述,总结归纳出副语言的交际功能,旨在引起人们重视副语言教学,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