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经皮注射RhBMP-2治疗大鼠闭合性骨折的时间窗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tom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折、骨缺损、骨不连的治疗和预防是骨科领域的热门课题。新的骨生长因子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可以增强骨折愈合。骨折过程不仅受到机体各种条件的影响,还受到局部各种生长因子调节,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BMPs)是关键的调质,其中BMP-2显示出具有广泛的增强或加速骨折愈合的能力。而在大多数研究中,BMP-2虽然已用于手术当同,但要产生显著的临床疗效则需要使用相对较高的剂量,特别是在大型动物和灵长类。本课题在于考察用缓冲液作为载体,何时给予rhBMP-2于骨折部位能更佳地促进骨折修复,初步比较不同剂量rhBMP-2在这些时间的效果差异。 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行右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被随机分成8组,每组6只,Ⅰ组为完全空白对照组,不给予注射任何试剂;Ⅱ组为空白对照组,在第0天经皮局部注射25μl缓冲液;组Ⅲ、Ⅴ、Ⅶ在术后0、4、8天经皮局部注射25μl缓冲液及10μg rhBMP-2;组Ⅳ、Ⅵ、Ⅷ在术后0、4、8天经皮局部注射25μl缓冲液及20μg rhBMP-2。依次在0、8、16、24天DR拍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在第24天将大鼠处死,取出髓内针,获右侧股骨,标本HE染色作光镜观察。采用图像软件ImageJ(1.41o版)作图像分析获得骨折间隙像素灰度值(PGL)变化数据。采用SPSS(15.0 for Windows版本)统计学软件双因素重复实验的方差分析(LSD、SNK及Post Hoc)法检验。 结果:影像学及统计学显示,组Ⅲ、Ⅷ、Ⅴ、Ⅳ骨折愈合明显优于组Ⅰ、Ⅱ及Ⅶ、Ⅵ(16天和24天)。不同组和不同天注射效果差异显著(p<0.01),这两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p<0.01)。随着骨折愈合进程,各组的邻近未受损骨相对骨折问隙的PGL差值都在降低,至第8天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仅Ⅶ组降低幅度较少。从8天至16天,Ⅳ、Ⅷ、Ⅴ、Ⅶ、Ⅵ组PGL差值继续减少,Ⅲ、Ⅱ、Ⅰ却有少量增加;到16日,PGL差值达到最低的是Ⅷ组,其次是Ⅴ、Ⅳ、Ⅵ、Ⅰ组;至24天,Ⅲ组PGL差值达到最低,其次是Ⅷ、Ⅴ组。组Ⅲ与Ⅳ差异不显著;组Ⅴ与Ⅵ差异显著(p<0.05),组Ⅵ骨折愈合优于组Ⅴ;组Ⅶ与Ⅷ差异显著(p<0.05),组Ⅷ骨折愈合优于组Ⅶ。组织学显示在骨折后8天经皮注射rhBMP-2及缓冲液明显加速了骨折愈合,Ⅷ、Ⅶ组骨痂进入改造塑形期,骨折断端间形成牢固的编织骨。在骨折后0、4天注射也加速了骨折愈合,但骨折间隙未良好形成新生骨。Ⅲ、Ⅳ组有纤维性骨痂形成,纤维组织和软骨都不典型,各占一半,新骨组织未完全形成;Ⅴ、Ⅵ组有骨痂形成,隆起,无纤维组织,软骨量少。对照组Ⅰ、Ⅱ骨折处仍呈现软骨和(或)软组织。 结论:单纯局部经皮注射rhBMP-2能够加速大鼠股骨骨折模型中的骨折修复。该效应在于rhBMP-2在骨折处诱导骨形成及加速骨痂发育成熟的联合作用。数据显示出存在一个骨折后给予rhBMP-2治疗是最有效的时间,应该是在早期骨折愈合阶段和/或骨折当天。较高剂量的rhBMP-2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脂肪营养在婴儿营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国地域跨度大,各地区之间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人乳中的脂肪酸成分较多受到饮食成分的影响,所以不同地区间人乳中的脂肪酸成分也会
目的:探讨影响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入住我院PICU的329例危重病患儿,采用SAS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