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支架技术与双支架技术治疗无保护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单支架技术与双支架技术治疗无保护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的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在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无保护左主干末端分叉处病变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88例,支架介入治疗策略由至少我科两位有经验的介入医生依据病变特点,结合Median分叉病变分型等决定,按支架植入策略分为单支架组(50例),双支架组(38例),入选标准:无保护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即前降支或回旋支无通畅的桥血管或侧支循环保护的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解剖适合支架植入者;不能耐受或拒绝冠脉搭桥手术者。排除标准:单纯左主干开口及单纯体部病变;不能耐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诊PCI。介入路径选取桡动脉或股动脉,采取一次直接或择期分步介入治疗,必要时植入IABP,选择性应用IVUS指导介入治疗。支架均采用高压释放,单支架组行必要时球囊对吻,双支架组力争全部完成最终的球囊对吻。支架术后残余狭窄<20%,TIMI3级血流。视为手术即刻成功。对比两组临床一般资料和临床介入资料,同时对比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资料(随访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靶病变重建)之间的关系。随访主要方式为:门诊、电话随访及住院冠脉造影复查,主要随访心血管不良事件。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单支架入组50例,双支架入组38例,单支架与双支架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烟等临床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入组病例PCI操作均达到即刻成功标准。双支架技术37(97.4%)例完成最终的球囊对吻,单支架组6(12%)例行必要时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组均采用Cross Over技术,双支架植入组采取不同的双支架植入技术:Crush技术19(50.0%)例,Culotte技术14(36.8%)例、T支架技术3(7.9%)例,V支架技术2(5.3%)例。单支架组IVUS指导3(6.0%)例,双支架组IVUS指导2(5.2%)例,两组均未应用IABP。按照Median分叉病变分型,其中1.1.1型22例,1.1.0型39例,1.0.1型5例,0.1.1型6例,1.0.0型5例,0.1.0型11例。在病变特点上,双支架术组真性分叉病变29(76.3%)例,明显多于单支架术组4(8.0%)例,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左主干并多支病变、左主干面积狭窄率、左主干血管内径和分叉远端夹角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两组在前降支开口残余狭窄(p<0.05)和回旋支开口残余狭窄(p<0.05)两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无急性支架内血栓、心源性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随访结果:采用门诊、电话随访及住院冠脉造影复查,主要随访心血管不良事件,院外平均随访(6-24个月)个月,所有病例均成功随访,单支架组造影随访6(12.0%)例,造影再狭窄1(16.7%)例,双支架组造影随访8(21.1%)例,造影再狭窄2(25.0%)例。单支架组心绞痛复发6(12.0%)例,靶病变血运重建(TLR)1(2.0%)例,累积MACE1(2.0%)例,无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及心源性死亡。双支架组心绞痛复发4(10.5%)例,靶病变血运重建(TLR)2(5.3%)例,其中再次PCI和CABG各1例,累积MACE2(5.3%)例,无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及心源性死亡。双支架组造影再狭窄率高于单支架组,双支架组累积MACE发生率高于单支架组,但两组间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提示单支架治疗与双支架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结论:本研究显示,单支架技术治疗与双支架技术治疗均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单支架术组前降支开口支架贴壁好,残余狭窄率低;双支架术组回旋支开口支架贴壁好,而前降支开口贴壁略差。两组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旨在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调查肠造口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在出院前1天、出院后3个月的心理弹性水平,分析不同时间点影响心理弹性水平的主要因素,探索心理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