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我国大学生人格障碍流行病学现状、B群人格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人格五因素特征,探讨早期心理创伤与B群人格障碍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我国大学生的人格发育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为了进一步认识B群人格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我们还调查了违法人群(劳教人员)的B群人格障碍流行病学现状及其早年心理创伤情况。 方法 1 筛查:用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在山东、湖南两地3140名大学生和600名劳教人员中筛查出PDQ+4B群人格障碍的阳性被试。 2 半定式查询:然后由本研究组的三名成员以盲法评定原则分别对筛选出的PDQ+4B群人格障碍划界分阳性者用人格晤谈手册(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PDI—Ⅳ)进行半定式查询,确定PDI-Ⅳ半定式查询的B群人格障碍患者。 3 问卷测查:半定式查询结束后,让B群人格障碍阳性者和正常对照组做NEO个性调查表(NEO-PI-R)用以评定其人格特质,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hildhood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调查其童年经历,研究早年创伤经历与人格障碍形成之间的关系。 结果 1 有38名大学生符合B群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总患病率为1.21%,符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大学生只有1例;边缘型21例,患病率为0.67%;自恋型20例,患病率0.64%;表演型8例,患病率0.25%。有10例符合一种以上的诊断标准,共病率为26.3%。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带有其所处的成长阶段、成长经历和环境的特点。表演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符合这两种人格障碍的核心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