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闽交界地区地处东南沿海火山岩带,晚中生代火山活动强烈,但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较弱,制约了东南沿海晚中生代火山活动时序及构造背景演化的认识。为此,本文选取浙西南庆元地区和闽北政和地区(以下简称研究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开展野外路线调查和剖面观察,进行了火山岩地层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划分研究区侏罗纪—白垩纪火山活动阶段,探讨了各阶段火山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演变。浙闽地区侏罗纪火山活动较弱,仅呈夹层零星见于闽西早侏罗世闽东潘坑组以及浙西南早—中侏罗世毛弄组;白垩纪火山活动强烈,形成大面积分布的火山岩,浙东地区由下而上分别为:早白垩世早期的下火山岩系磨石山群大爽组、高坞组、西山头组、茶湾组和九里坪组,早白垩世晚期的上火山岩系馆头组、朝川组、小平田组、方岩组和泰顺组;相应地在闽东地区由下而上分别为:早白垩世早期(部分为晚侏罗世晚期)下火山岩系长林组、南园组和小溪组,早白垩世晚期上火山岩系石帽山群黄坑组、寨下组和石牛山组,其中大爽组、茶湾组、方岩组和石牛山组在本研究区未见出露。研究区内火山岩地层中,下火山岩系高坞组岩性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西山头组主要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粗面英安岩夹多层沉积岩;南园组下部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顶部为厚层碎斑熔岩;小溪组主要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与砂泥岩互层。上火山岩系中,馆头组和朝川组分别为灰黄色凝灰质砂岩和紫红色泥岩;小平田组主要为流纹质晶玻屑凝灰岩和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夹紫红色泥岩;泰顺组为本区晚中生代最晚期火山-沉积地层,为灰色流纹质晶玻屑熔结凝灰岩和深灰色泥岩互层;黄坑组下段为杂色凝灰质砂岩,上段为浅灰色英安质—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寨下组下段为紫红色凝灰质砂岩,上段为酸性火山碎屑岩。根据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将本研究区早—中侏罗世(176.0~169.1Ma)火山岩归入毛弄组,早白垩世早期(144.0Ma~139.9Ma)火山岩,归入大爽组;同时测得黄坑组火山岩年龄为101.9Ma,寨下组火山岩年龄介于98.7Ma~97.4Ma。结合前人相关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表明浙闽相邻区中生代火山活动起始于早侏罗世(176Ma左右),结束于晚白垩世(97Ma左右),可以划分为4个火山活动旋回:J12-J21(176~169Ma)、J3(162~148Ma)、K11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浙闽交界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一套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类,普遍表现为∑REE总量较高且富轻稀土元素;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具显著的Pb正异常和P负异常,具壳源弧岩浆岩特征,但各期次火山岩系之间又有差异,主要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从挤压向伸展拉张转变的构造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