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玉米生产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2次 | 上传用户:xuyixins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已经给全球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认识到,和其它影响农业生产的常规因素一样,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黑龙江省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今后一段时期气候仍将继续变暖,这一现实将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水稻、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且喜温。所以选择水稻、玉米进行研究气候变暖对其产量的影响。经过对收集数据的整理,通过统计公式计算、SPSS 11.5软件处理、EXCEL制图以及运用Arcview GIS 3.2软件进行处理绘制空间分布图的方法对黑龙江省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45年来气候变化进一步研究对水稻、玉米生产的影响。通过对黑龙江省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我们发现温度是影响水稻丰歉的主要气象因子,从而推论温度同样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因为玉米是喜温且对温度要求较高的农作物。比较生长季温度和水稻、玉米产量变化可以看出产量都随温度趋势变化而变化,面积也随产量的增加呈增长趋势。随着黑龙江省≥10℃平均积温等值线向北迁移。水稻、玉米种植区域也随之向北移动。在原水稻种植区保持不变的同时,水稻集中种植区随2300~2400℃≥10℃积温线向北移动。玉米种植区也发生了北移,而原来玉米生长的优势地区,2 300~2 400℃≥10℃有效积温线之间的地区,由于满足了更加喜暖的作物—水稻的种植条件,因其在经济收益上又更有优势,因而被扩充的水稻所代替。而随着≥10℃有效积温3 000℃和2 800℃等温线的向北移动,玉米品种新老交替,产量上得到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相应的地区仍然以种植玉米为主。同时估算了气候变暖对水稻、玉米产量的贡献率。与80年代比较,90年代变暖对水稻贡献率是26.6%-29.6%,对玉米是11.3%-31.07%。2000-2005时段比较80年代变暖对水稻贡献率是31.2%-48.2%,对玉米是21.45%-52.75%。最后通过空间对比黑龙江省温度升高区域的水稻、玉米产量变化。结果显示10年增温幅度最大的齐齐哈尔、鹤岗等地区的水稻、玉米增产趋势也最明显;黑河、大庆、哈尔滨水稻、玉米增产百分比次之。而牡丹江、伊春等地的增产较其他地区偏小,其增温幅度也相对较小。气候变暖对全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对黑龙江省而言则是利多弊少。加强气候变暖对水稻和玉米生产影响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的安全、经济的延续,也为农业种植区域规划和作物生产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湖泊品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高原湖泊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剂,已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空间可视化技术特有的交互性、多维性和可视化多样性的本质,更能直观形象地体现高原湖泊的变化。本文以阿雅克库木湖为研究区域,基于GIS平台,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包括MSS、TM和ETM影像),运用改进的湖泊边界矢量化提取方法和GIS空间可视
"高分一号02、03、04"卫星是国家第一个民用高分辨星座,3星成功组网后,将大幅度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矿产等自然资源全要素、全覆盖、全天候的实时调查监测能力。为了更好地了解卫星的应用性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好高分一号02、03、04卫星数据在矿山开发环境调查工作中的应用。文章利用高分一号02、03、04卫星在河北迁西、遵化,山东招远、龙口地区的相关影像数据开展了矿山开发环境遥感调查应用评价,从地下、露
资源诅咒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学者们主要从"荷兰病"效应、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制度弱化分析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基于金融视角,认为金融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也会成为资源诅咒
为了保障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电站的故障诊断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电站发展的日益大型化、复杂化和信息自动化,对电站的整体可靠性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故障诊断对
随着当前旅游业的快速升温,作为消费主体的旅游者,其旅游行为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与自主化,而旅游决策行为在旅游者的整个行为活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州作为中国首批沿海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9(Th9)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IL-9)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45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进行研究,并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测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比例尺测图项目中。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能够快速、高效、精确地完成大比例尺测图数据采集、处理等工作。不同比例尺对精度的要求不一样,而本文选择若干试验区,探讨不同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方式对精度的影响,然后制订相应的精度控制方案,提高数据的精度,满足1∶1 000比例尺测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