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选用功能磁共振(fMRI)为主要检测手段,主要观察电针干预和心理干预前后、即时针刺太冲穴后,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患者执行反应抑制功能测试任务(Go/No-go)时脑区激活程度的变化,并结合网瘾自评量表和Go/No-go任务结果,深入了解电针干预、特别是即时针刺太冲穴对PIU患者反应抑制功能的影响及相关脑机制,以期对电针在PIU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PIU纳入标准的32例被试随机分成电针组和心理组,每组16例,其中脱落2例、剔除1例,实际完成受试为29例。电针组15例,采用电针干预;心理组14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分别治疗两个疗程。通过fMRI观察被试治疗前后、即时针刺太冲穴后,在Go/No-go任务状态下脑区活跃程度的变化情况,并观察网络成瘾自评量表和Go/No-go任务结果。另设立正常组16例,观察不同组别的差异。结果:1.经过电针和心理两种干预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网瘾自评量表得分均显著改降低。2.PIU患者电针干预和心理干预前后,即时针刺太冲穴后Go/No-go任务时的正确率(ACC)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时针刺太冲穴后Go/No-go任务时的反应时间(RT)均有加快,心理组治疗前后差异性显著(P<0.05)。3.电针干预后,PIU患者额叶(额上回、额中回)、边缘叶、扣带回、顶叶、楔前叶、左侧梭状回、颞叶、小脑等区域呈负激活,右侧枕中回、枕中回、枕叶、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区域呈正激活;心理干预后额叶(额上回、额中回)、边缘叶、扣带回、顶叶、颞叶、枕叶等区域呈正激活,小脑区域呈负激活;提示两种干预手段作用机制不同。结论:1.网瘾自评量表得分降低提示电针和心理干预均对PIU患者具有治疗效果。2.Go/No-go任务结果提示:电脑游戏可能加快使用者执行任务的反应速度。3.PIU患者干预前后,患者出现激活的脑区主要为额叶(额上回、额中回)、边缘叶、扣带回、顶叶、颞叶、枕叶、小脑等区域,据此推测PIU患者可能存在颞顶联合区-纹状体功能连接的异常。4.电针和心理干预对PIU均有治疗效果,电针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负激活额叶(额上回/额中回)、边缘叶、扣带回、顶叶、楔前叶、左侧梭状回、颞叶等区域,改善颞顶联合区-纹状体功能的连接来实现,且电针和心理干预均对小脑存在一定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