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预浸水法处理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3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浸水法是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的一种地基处理方式,具有施工操作简便、处理范围广和可有效消除处理范围内自重湿陷性的特性,对面积较大的浸水坑处理效果尤为明显。本文以传统预浸水法为基础,针对其浸水入渗过程缓慢、作用于深部地层所需时间较长和用水量过大等不足之处作出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改良的浸水方法—钻孔预浸水法;钻孔预浸水法是在浸水试坑底部钻井形成多个浸水井,通过对多个浸水井同时注水使入渗水可直接作用于预处理范围内的湿陷性黄土层。本文依托实际工程,采用计算模型推导、物理试验和有限元软件模拟验证的方法,对钻孔预浸水法处理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时浸水量和处理范围的可控性和处理效果作出评价。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钻孔预浸水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采用矩形布井法浸水的浸湿饱和土体体积计算模型和所需用水量计算模型。(2)通过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单浸水井随不同井深、井径和双井井间距与入渗时长的水分入渗规律和浸水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浸水单井浸湿饱和区形状均为水滴状,浸湿饱和区水平向入渗范围稳定时长先于竖向入渗;不同浸水井深和井径的水分入渗稳定时长和浸湿影响范围随井深和井径的增大而增大;双井浸水时井间土体完全浸湿饱和的最大有效井间距为7m。(3)通过现场试坑钻孔浸水试验,研究了钻孔预浸水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的水分入渗范围和地层湿陷沉降规律,并将现场实测参数代入计算模型验证计算模型是可行的。研究结果表明:10m浸水井浸水入渗稳定时长为7d,浸湿土体影响最大入渗半径约为3.5m,最大入渗深度约为15.5m;不同深度黄土层均会产生明显湿陷变形,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湿陷量将会减少;8m以上土层湿陷变形主要发生在浸水期,8m以下土层湿陷变形主要发生在停水期。(4)通过室内一次湿陷试验和预浸水处理后残余湿陷试验,研究黄土在只考虑自重应力条件下的预浸水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上覆土饱和自重应力与湿陷起始压力比值为分界线,当比值大于1时,预浸水法无法完全消除处分界线以上土层的湿陷性;当比值小于1时,随着层深的增大预浸水法消除湿陷性效果增强,且湿陷起始压力增量趋于稳定,整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分析(HRM)研究山西人群中TLR3基因多态性位点rs574331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口腔扁平苔藓(OLP)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设计统一的口腔及全身
家蚕是鳞翅目的一种重要经济昆虫,其在上蔟期吐出的蚕丝蛋白经工艺加工制成丝织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中国不仅是世界蚕丝业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丝绸产量大国之一。举世闻名
我国南方稻油轮作区土壤酸化趋势日趋严重,造成作物减产,已严重影响了稻油轮作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江西进贤县选择pH 4.5的稻田,以熟石灰作为酸性土壤改良剂,设置pH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棉属中四个代表性物种(雷蒙德氏棉、亚洲棉、陆地棉、海岛棉)的基因组相继被测出,并且测序版本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利用高质量的测序数据,可以对
第一部分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multivoxel proton mag
化石能源作为今天世界能源的主要来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但是由于其不可再生和污染排放等问题,已引起全球关于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担忧。相较于传统的化石燃料,金属
随着当前核工业的迅速发展,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成为了制约核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何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是核工业目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电吸附技术利用双电层原理能高效率吸附
目的:探讨PAX6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过表达PAX6慢病毒重组质粒载体p-CDH-CMV-MCS-EF1-CopGFR-T2A-Puro和干扰载体pSICOR-shPAX6对mESCs进行感染,对感染后的细胞进行PAX6、GFP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感染效率采用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采用CCK
定量磁化率成像在临床中研究和治疗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可以提供一种非创伤性手段,有利于诊断和检测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等。传统的定量磁化率成像方法,以相位信
背景:牙齿发育依赖于多种转录因子,调节上皮与间充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转录因子TCF12为碱性螺旋-环-螺旋(b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可与该家族另一成员转录因子TWIST1形成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