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浸水法是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的一种地基处理方式,具有施工操作简便、处理范围广和可有效消除处理范围内自重湿陷性的特性,对面积较大的浸水坑处理效果尤为明显。本文以传统预浸水法为基础,针对其浸水入渗过程缓慢、作用于深部地层所需时间较长和用水量过大等不足之处作出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改良的浸水方法—钻孔预浸水法;钻孔预浸水法是在浸水试坑底部钻井形成多个浸水井,通过对多个浸水井同时注水使入渗水可直接作用于预处理范围内的湿陷性黄土层。本文依托实际工程,采用计算模型推导、物理试验和有限元软件模拟验证的方法,对钻孔预浸水法处理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时浸水量和处理范围的可控性和处理效果作出评价。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钻孔预浸水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采用矩形布井法浸水的浸湿饱和土体体积计算模型和所需用水量计算模型。(2)通过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单浸水井随不同井深、井径和双井井间距与入渗时长的水分入渗规律和浸水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浸水单井浸湿饱和区形状均为水滴状,浸湿饱和区水平向入渗范围稳定时长先于竖向入渗;不同浸水井深和井径的水分入渗稳定时长和浸湿影响范围随井深和井径的增大而增大;双井浸水时井间土体完全浸湿饱和的最大有效井间距为7m。(3)通过现场试坑钻孔浸水试验,研究了钻孔预浸水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的水分入渗范围和地层湿陷沉降规律,并将现场实测参数代入计算模型验证计算模型是可行的。研究结果表明:10m浸水井浸水入渗稳定时长为7d,浸湿土体影响最大入渗半径约为3.5m,最大入渗深度约为15.5m;不同深度黄土层均会产生明显湿陷变形,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湿陷量将会减少;8m以上土层湿陷变形主要发生在浸水期,8m以下土层湿陷变形主要发生在停水期。(4)通过室内一次湿陷试验和预浸水处理后残余湿陷试验,研究黄土在只考虑自重应力条件下的预浸水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上覆土饱和自重应力与湿陷起始压力比值为分界线,当比值大于1时,预浸水法无法完全消除处分界线以上土层的湿陷性;当比值小于1时,随着层深的增大预浸水法消除湿陷性效果增强,且湿陷起始压力增量趋于稳定,整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