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扶贫工作。尽管如此,中国扶贫工作依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贫困动态转变、农户分类研究、农户贫困深度等视角,对人力资源、自然生产资源等与农户贫困状态转变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扶贫工作的展开、贫困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的持久发展有着现实意义。论文通过统计分析和Logit模型,就农户贫困状态、农户贫困深度和农户贫困状态转变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经济发展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但各种因素同时导致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贫富差距拉大,成为我国扶贫工作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2012年非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是贫困户的10.6倍,而2015年非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是贫困户的16.9倍。(2)非贫困户进入贫困成为贫困农户的主要来源。2015年227户贫困户中,有155户来自于2012年非贫困户,只有72户来自于2012年的贫困户。(3)种植业型农户和养殖业型农户占据农户及贫困户的绝大多数比例,且这两类农户是贫困状态最易发生转变的农户类型,应是扶贫工作的主要对象。(4)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种植面积与农户贫困状态的转变有着密切关系。未进入贫困的农户的种植总面积由2012年每户7.17亩增加至2015年每户7.36亩,而进入贫困的农户则从5.83亩减少至4.99亩;退出贫困的农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则增加54.6%,维持贫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仅增加25.8%。(5)对于非贫困户而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正式借款来源渠道的减少、非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都将使其更容易陷入贫困。而正式借贷来源渠道的增加、产业扶贫项目的参加以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则有助于避免其进入贫困。(6)对于贫困户而言,非劳动人口的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非正式借贷来源的增加能够推动其退出贫困,救济扶贫政策的参与产业扶贫政策的参与也对其退出贫困有一定推动作用。而非劳动人口的增加、在外家庭成员支持强度的弱化、非正式借贷来源的减少将推动贫困户维持贫困状态。(7)无论是对贫困户还是对非贫困户而言,调研地区现有的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为劳动力增加收入的机会和渠道,导致“剩余劳动力”的产生,而这部分劳动力的减少或增加不会对农户的收入产生影响。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劳动力与其贫困的进入、退出与维持基本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