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美国著名诗人,佛学推广者,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加里·斯奈德的诗歌历程西起美国加州山区,东至日本京都禅院,从地理时空和文化维度上跨越了太平洋东西两岸。在斯奈德创作的二十多本诗集中,笔者认为有三部堪称“地标”之作,《碎石和寒山诗》(1965),《龟岛》(1974)及《山水无尽》(1996)。经过细读诗作文本,梳理诗文思想,笔者认为这三部“地标”之作既代表了斯奈德诗歌历程的“基石”,“界标”和“丰碑”,也清晰勾勒出斯奈德佛学思想的发展轨迹。本文深入探讨了斯奈德佛学思想从基石之作《碎石和寒山诗》中的佛学启蒙,到界标之作《龟岛》中的佛学生态观,再到丰碑之作《山水无尽》中的佛学认识论的发展轨迹。同时,本文还指出斯奈德佛学思想的积极因素对现今东西方社会的生态危机,文化危机等社会问题的文化治愈功能,并指出斯奈德多元文化的诗歌历程对当今世界东西文化的互补互通有着深远的示范意义。第一章,“导论”,简要介绍了斯奈德的生平和作品,回顾了国内外斯奈德研究的概况,并阐明了本文的论点和结构。目前,在国内斯奈德研究资源匮乏,研究氛围尚未成熟,鲜有类似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本文试图对斯奈德诗歌历程中佛学思想的发展轨迹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更深入的拓展研究奠定良好基础,提供有益启迪。第二章,“基石:《碎石和寒山诗》的佛学启蒙”,详述了斯奈德亚洲佛教朝圣之旅的文化动因和时代背景,对比了斯奈德与寒山的诗学与佛学的互动影响,并指出斯奈德对寒山诗作的研习和翻译正是其亚洲朝圣之旅的精神源头。本章通过深入分析斯奈德基石之作《碎石和寒山诗》中的佛学思想,揭示出斯奈德诗歌历程中以“缘起论”和“圆融观”为基础的佛学启蒙。第三章,“界标:《龟岛》的佛学生态观”,阐述了斯奈德回归美国后,深刻地将“龟岛”生态危机归因于“人类中心论”的文化危机。本章分析了在其界标之作《龟岛》中,斯奈德有机整合了西方生态理论与东方佛学教义,从而形成其独特的以“佛性论”和“因陀罗网”为核心的佛学生态观。斯奈德从东渡亚洲的朝圣之旅和西归美国的生态属域中参悟的东西合璧的智慧不仅为《龟岛》结出了“普利策诗歌奖”的硕果,也使他扎根在“龟岛”上更诗意地栖居。因此,其界标之作《龟岛》的确标志着斯奈德诗歌历程中佛学思想发展的重大突破。第四章,“丰碑:《山水无尽》的佛学认识论”,通过呈现一幅中国古代山水画卷和一部美国当代山水诗歌之间跨时空的共生性和圆融感,透视出斯奈德“亦山亦水”,“亦诗亦画”的佛学不二法门观。本章深入分析了斯奈德历时四十载的丰碑之作《山水无尽》中的佛学思想,在阐发斯奈德不二法门观的基础上,探究了斯奈德以“无常有”和“自性空”为特点的佛学认识论。斯奈德消解了僵化的二元对立模式,超越了山与水,诗与画,风景与心景,东方与西方,这标志着斯奈德诗歌历程中佛学思想发展的丰碑。第五章,“结论”,概述了斯奈德在其基石之作《碎石和寒山诗》,界标之作《龟岛》及丰碑之作《山水无尽》中佛学思想从《碎石和寒山诗》的佛学启蒙,到《龟岛》的佛学生态观,再到《山水无尽》的佛学认识论的发展轨迹。最后,本文指出在全球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以斯奈德佛学思想为范例对东西文化互动的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