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适应是小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一环,一直颇受研究者关注。这一研究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恰当的初任教师教学适应的标准,从而识别出初任教师需要适应的对象。以往的研究多将初任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等同于其需要适应的对象,回避了初任教师教学适应的标准问题。然而用“困难”直接表征“初任教师的教学适应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夸大初任教师的教学适应的严重程度或弄错适应对象,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初任教师的教学适应问题。严格说来,当今教育系统处于变化多端的时代,已经很难确定一个相对稳定而清晰的“适应标准”;但如果不确定一个这样的“适应标准”,又很难深入探讨初任教师的教学适应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找到一个表征方式——骨干教师群体的教学,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初任教师教学适应的标准。本研究中的骨干教师具体特征是教龄在15年及以上,中级及以上职称,担任一定职务或具有教学荣誉。骨干教师群体往往是学校的既得利益者、学校的教学传统维护者,教学优秀,算是教学适应结果较为良好的代表,用“骨干教师的教学”作为适应标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研究通过问卷与访谈获取资料以分析初任教师与骨干教师在教学内容、手段、评价上是否存在差异?差异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什么样类型的差异意味着初任教师在教学上有适应问题,从而识别出初任教师在教学上的适应难题。另外基于访谈资料,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哪些因素影响着初任教师教学适应难题的产生;最后阐明了初任教师在面对各种教学适应难题时,采取了什么样的适应途径来应对教学适应难题。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研究选取了山东省D市五所联盟小学的初任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为了避免遗漏重要信息,本研究对五所小学300名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随后,根据本研究对初任教师与骨干教师的定义,界定了问卷分析对象,共包括21名初任教师和35名骨干教师。在此基础上,随机对6名初任教师和10名骨干教师进行了正式访谈。研究发现:教学差异与教学适应的内在关系复杂。实际上,初任教师与骨干教师在教学上存在差异和不存在差异两种情况。不存在差异则意味着没有适应意义,存在差异则意味着存在适应的空间。根据初任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否存在优劣情况,可以将二者在教学上的差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初任教师与骨干教师教学水平优劣关系的判断基于他们自身在访谈中所做出的判断。这三种类型具体为:第一种是初任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则不存在适应问题;第二种是初任教师的教学水平优于骨干教师,则意味着骨干教师存在一定的教学适应空间;第三种是初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劣于骨干教师,则意味着初任教师存在教学适应问题。不过在此种类型下,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初任教师认同骨干教师的教学行为或观念,是主动适应,二是初任教师不认同骨干教师的行为或观念,而碍于考核的压力进行了适度妥协,是被动适应。通过初任教师与骨干教师在教学上的差异比较,识别出了初任教师在教学上需要适应的对象,即初任教师存在的教学适应难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初任教师存在着“重点判断不准确”、“重点不突出”、“难点理解不透彻”以及“难点不深入”的适应难题;在教学手段上,初任教师存在“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内容协调性较差”的适应难题;在教学评价上,初任教师存在“无法及时反馈学生的精彩观点”、“提问抓不住重点”、“提问有效性较差”、“评价结果启发性较差”四方面适应难题。基于访谈资料分析,发现有三种因素影响着初任教师教学适应难题的产生。具体内容如下:教学对象群体的变化,包括教学对象群体生长背景的变化与教学对象群体内部的变化;职前教育的变化,包括师范生培养机制与教师来源的变化;家长群体的变化,包括家长结构的变化与家长学历层次的变化。在面对上述教学适应难题时,初任教师有三种适应途径,分别是制度性适应途径、社会交往性适应途径、个体性适应途径。前两种适应途径属于通过他人示范学习。通常这三种适应途径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但是在先后顺序与利用程度上存在差异,由此又可以将初任教师分为两种适应类型:依赖他人经验型,优先选择依赖他人经验、自我思考程度较低;自我思考型,优先选择自己钻研琢磨、自我思考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