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1911—1921年)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nan13519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1年到1921年,跨越美国塔夫特总统和威尔逊总统在任时期。时值中国国内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国际风云也急剧变幻,美国步入向世界传播美国文化和向全球扩张经济的阶段。美国对华政策也因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出现了变化无常的现象。本文力图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较为客观全面地考察美国对华调整政策的背景,主要对美国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华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进行逐一探析。重点对经济和政治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在对这些历史问题进行叙述分析中说明了美国对华政策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的一种反映,而是与在华拥有特殊利益的欧洲列强和日本发生直接利害冲突的多边国际关系的反映,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出美国在这一时间段对华政治、经济和其他方面的政策调整的内容及原因。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2014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间10位名记者微博的研究发现,转发类微博与公共信息类微博占名记者微博发布总量的一大半;名记者粉丝数的多少与微博发布数量没有明显关系;
伊朗核危机是当前国际政治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该危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伊朗的核开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启动,其间经历了核计划--核问题--核危机这样一个依次演进的历史
东汉末期汉献帝建安年代(公元196-219年),共计有25年的历史,这是一段王朝转型的历史,历史信息丰富,引起很多史学家的关注。有很多史学大家和史学名著记载了这一段建安史。其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先后出现并仍存在争议的两大范式。  “革命史范式”是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并随着中国革命的
美国和加拿大作为当今世界的两个重要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它们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绝大物博,位于同一块大陆之上,面朝太平洋、背靠大西洋,成为名副其实的“两洋国家
认识师观波先生是在朋友的—次聚会上,推杯换盏问,唯有这位被众人称为青年画家的人士,言谈举止尽显儒雅之风,他每每言辞恳切真诚,谦逊含蓄。谈及绘画,不经意间却显露出真知灼
最近几十年来皖南地区出土了较多的青铜器,引起了学术界对皖南青铜文化研究的热潮。皖南地区是安徽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青铜文化也是史前时期安徽地域文化的一个特征较为鲜明
清末至北洋民国时期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左右这段历史政局(1912—1949年)的诚然是当时的各派军阀们。只不过前期(1912—1928年)是北洋军阀主宰着中国的
本文为了消除核武战争与核武器对人类的威胁,国际社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核不扩散机制的确立就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核不扩散机制对防止核扩散、推动核军控与核裁军、避免核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