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棘(Hippophae L.)为多年生木本灌木或小乔木,其果实富含10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较高的营养、保健和医药价值。但目前对其果实品质形成的代谢机制的研究则未见报道。本论文基于植物代谢组学研究策略,应用非靶向1H NMR(一维核磁共振氢谱技术)及PCA(主成份分析法)对沙棘果实代谢产物指纹图谱进行检测与分析。旨在为培育沙棘新品种建立不同品质性状的快速评价方法,从而更加合理地选择用于生产不同类型沙棘产品的种质资源;并且为理解沙棘果实品质性状形成的代谢机制,进而有效提高沙棘良种选育效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发现,沙棘果肉样品和种子样品以及不同品种间代谢物成分上都有显著差异,并鉴定了可能的代谢生物标记物。主要结果如下:1.初步鉴定出的可用于区分不同类型沙棘样品的代谢生物标记物,包括:多种氨基酸及其前体、有机酸、碳水化合物、水溶性酯类、多酚类、脂溶性维生素及其前体、脂肪酸类、果酸类、萜类和固醇类物质等;2.西伯利亚红晕、亚历山大12号和九月黄这3个品种沙棘果肉中有机酸含量较低,糖类物质含量较高,适于做鲜食产品;3.无刺丰、壮圆黄、芳香、柳沙1号和杂交这5个品种沙棘果肉中有机酸含量较高,适用于生产发酵型饮品、降压保健药品、肌肤修复化妆品;且这5个品种沙棘果肉中GABA含量也较高,因此挂果期较长,适于作观赏性树种;4.西伯利亚红晕、无刺丰、壮圆黄、柳沙1号和亚历山大12号这5个品种沙棘种子样品中黄酮类物质含量较高,适于制备以黄酮类物质为主要成分的药品及保健品;5.芳香和杂交这2个品种沙棘果肉和种子中熊果酸、β-谷甾醇含量都较高,抗黑斑病能力强,且适合于制造美白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