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疾病。Love提出的标准间盘切除术,一直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标准技术。从70年代后期一些微侵袭技术(如化学溶核术、经皮间盘切除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并在某些地区应用越来越广泛。最近一些研究表明如果适应证选择不当或经验不足而盲目采用这些技术常导致术后症状加重,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评估简单而传统的标准间盘切除术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对一组采用标准间盘切除治疗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回顾性分析来评价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3名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下肢疼痛症状并经CT或MRI证实存在与症状体征相符的间盘突出。所有患者采用后路小切口椎板开窗髄核摘除术。通过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计算JOA评分改善率以及MacNab疗效分级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前评分、下肢疼痛时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与否、文化程度、手术开窗数的相互关系。按MacNab分级将患者分为手术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特点有无差异。根据不同随访时间段以及手术节段(单节段或多节段)分组比较患者疗效有无差异。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平均3.9年(2-7年),术后JOA评分从术前11.8±4.2分提高到23.7±3.6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JOA改善率平均为68.7%。JOA改善率与术前下肢疼痛时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r=-0.572),即下肢疼痛持续时间越长改善率越低。术前下肢痛少于2月者与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者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1)。按MacNab分级分成的两组患者比较中,亦发现术前下肢疼痛持续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对于单节段与2个节段以上手术患者,术后疗效无显著差异。术后2-4年与4年以上患者疗效亦不存在显著差异,认为术后2年以上疗效趋于稳定。术后12.7%的患者存在着经常性下腰痛,下腰痛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去除间盘数量、开窗数与其他患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一、标准间盘切除术作为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其疗效是肯定的。本组患者在术后平均随访的3.9(2-7)年间疗效随时间延长无明显下降,呈稳定趋势。二、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症状的下肢痛,不仅是手术指征之一,而且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对于出现坐骨神经症状的患者经正规保守治疗2个月若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则应手术治疗。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严格的掌握手术适应证,要强调从临床和影像两方面来评估病人,即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相符。除此之外临床医生也不能忽视对患者社会心理的以及生理因素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