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荷载下群桩承载力及变形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xy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大量涌现。桩基础作为最为传统的基础形式,采用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对于群桩基础,无论从设计分析理论上,还是在工程实践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单桩承载力和沉降量等相关问题可以通过基桩静载荷试验得出较为可靠的结果,而群桩基础的现场试验由于受到费用、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普遍进行。同时因为群桩承载力机理的复杂性,理论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仍有较大的差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大型工程技术分析软件的进步为群桩承载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方便。本文通过现场静载试验和FLAC3D软件的数值模拟计算,对竖向静荷载作用下,群桩的承载力及变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现场单桩、群桩静载试验结果和FLAC3D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在采用合理的岩土参数特别是接触面粘聚力和摩擦角等参数时,FLAC3D软件可以很好的模拟出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荷载传递机理。(2)对桩顶位移产生影响的各个土层参数中,桩周土的变形模量对桩的沉降起主导作用,而内摩擦角、粘聚力影响较小;影响接触面粘结性能的因素是接触面的粘聚力,而摩擦角影响不大。(3)群桩基础中,承台在均布应力作用下,桩间距越大,不同桩位桩顶应力之间的差异越小,桩顶应力的分布随荷载等级的增加而趋于均匀。群桩承载力随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加,当桩间距Sa>6D之后,其对群桩承载力影响可以忽略。(4)土体特性对群桩承载力及土抗力发挥值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群桩承载力和土抗力均随土体变形模量的增大呈增加趋势,但当土体变形模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群桩承载力的增加速率趋缓。因此,可以通过提高承台底土的刚度提高群桩基础的承载力,但提高有一定限度。(5)对于非超长灌注桩,桩身压缩量与桩身整体沉降量之比很小,桩体纵向刚度对群桩承载力、沉降量及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有限,因此对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基础,桩身材料只要能保证桩身强度即可,不宜通过提高桩体弹性模量来提高群桩承载力和减小沉降。增加桩长可以有效的提高群桩承载力,但需考虑成本控制,长径比L/D=20~30时桩侧摩阻力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节约成本。具体最优长径比需根据现场工程条件,从承载力,群桩整体沉降和较为充分的发挥承台土抗力等角度综合考虑。
其他文献
在夏季,湖泊、水库、养殖塘经常会暴发蓝藻水华,水体表面漂浮了大量的藻类,严重威胁了水体安全和生态环境,因此对蓝藻的有效去除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于蓝藻细胞内有伪空孢(气囊)的存在,使得藻类有上浮的特性,而且蓝藻藻细胞表面有胞衣包裹,带负电荷,不利于混凝沉淀,为此本文选择两种常见的单细胞蓝藻——极大螺旋藻和螺旋鱼腥藻为研究对象,通过深井加压的方法来破坏藻细胞内的气囊,使其失去上浮的能力,从而提高混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作为一种结构减、隔震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支座,自问世以来就显现出良好的隔震效果、适用性和经济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大量的使用。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
改性硅藻土深度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废水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投资小等特点,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处于探索阶段,在深度处理领域的研究更少,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