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镜里的多重映像——70年代生女作家视域中的男性形象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代生女性的写作,从9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关注,其间受到商业化炒作,一度成为文坛热点,如今却渐趋沉寂。其看似由荣转衰的十年,也正是消费文化思潮在中国商业发达的大城市迅速勃兴的十年。由于作品推出得快而质量又参差不齐,往往被主流批评界认定为消费时代肤浅的“商业化写作”。然而,如果深入其间,予以详细梳理、区分,就会发现这十年来,70年代生女性的写作,随着写作期的推延、生存经验的差异而发生着或隐或显的转变、分化。这种情况不仅呈现了信仰缺失的当代人的迷惘、矛盾,而且也开始显示出某种直面生活、寻找生存意义的努力。 对70年代生女性写作的研究,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本文则选择“男性形象”的书写为主要描述和研究框架。长久以来,男性具有的使女性借以确立自我的镜像功能,在70年代生女性手里,经历了一个动摇、衰变、丧失的过程。全文分三章展开:第一章,80年代崔健式粗犷、叛逆的摇滚英雄,被棉棉等人的阴柔、颓废的摇滚少年所取代。70年代生女作家早期写作中,尽管有过企图借男性摇滚形象寻觅精神自由的冲动,但在当下现实中,这一冲动已变得虚弱不堪、半途而废;第二章,优雅、成功的“新好男人”在商业媒体的积极塑造下,进入越来越多后起的70年代生女性书写的视野。她们对“新好男人”的叙述与媒体所构造的形象既重合又游离,可以发现,70年代生女作家对“新好男人”所代表的中产生活,既有肯定又无法完全认同、既向往又怀疑的复杂心理;第三章,底层小人物,落魄失意者,乃至男妓,日益凸现于70年代生女作家的视域之中。发现或者说承认男性与女性同样有可能处于弱势和边缘之地,并对他们投以同情、理解的目光,将男性他者和女性自我分别作为平等、独立的相关体对待,意味着当代女性借男性确认自我的路径走向了终点。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当代生活中,女性再也找寻不到统一恒定的“男主角”,恰如男性再也无法拿统一的法则确立自身。对70年代生女作家视域中众多男性形象的观察梳理,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个体的空虚迷惘,来自一个繁华时代精神信仰缺失的病相呈现;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沉溺于消费文化花哨虚假的泡沫中,并非70年代生女性的唯一表征。因为正是当代生活的严峻复杂促使年轻的她们走向成熟。70年代生女性书写当代生活时,已开始尝试从过度关注自我的自恋情结中摆脱,将性别政治与阶级政治有机结合起来,重新审视男女两性的关系以寻找更宽广的书写空间。在这个时代,重获生存的希望与意义感是艰难的,但我们应该看到,70年代生人也在努力……
其他文献
《仓央嘉措情歌》作为一部吸收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精华的杰出诗歌作品,在西藏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文本分析入手,运用传统文艺理论,并采纳语言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罗炜,是一个凡事都做到极致的人,但凡这种追求完美的人,注定有苦行僧似的命运,因为,与极致和完美事物成正比的,恰恰是以高昂的代价为基础的加倍付出。  罗炜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本科时学的是版画专业,由于骨子里积淀了太多太多中国传统的东西,所以到了在版画领域该出成就的时候,却鬼使神差般开始痴迷于中国画,并毅然决定回到母校山水画研究生班继续深造。这种离经叛道一样的选择,不仅令已然看好罗炜的专家们感到了诧异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俄罗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的《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什基》被称作“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维克多·佩列文的《
小说的可能性是当今文坛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小说的生命力的问题已经引起众多人的思考:小说还有什么可能性?叶兆言的小说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此一问题的范本.从情节设计
引论瑞恰兹是20 世纪西方文艺理论流派中英美新批评派的著名理论家,《实用批评》是他的代表性理论著作之一。瑞恰兹在这部著作中所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