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年代生女性的写作,从9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关注,其间受到商业化炒作,一度成为文坛热点,如今却渐趋沉寂。其看似由荣转衰的十年,也正是消费文化思潮在中国商业发达的大城市迅速勃兴的十年。由于作品推出得快而质量又参差不齐,往往被主流批评界认定为消费时代肤浅的“商业化写作”。然而,如果深入其间,予以详细梳理、区分,就会发现这十年来,70年代生女性的写作,随着写作期的推延、生存经验的差异而发生着或隐或显的转变、分化。这种情况不仅呈现了信仰缺失的当代人的迷惘、矛盾,而且也开始显示出某种直面生活、寻找生存意义的努力。
对70年代生女性写作的研究,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本文则选择“男性形象”的书写为主要描述和研究框架。长久以来,男性具有的使女性借以确立自我的镜像功能,在70年代生女性手里,经历了一个动摇、衰变、丧失的过程。全文分三章展开:第一章,80年代崔健式粗犷、叛逆的摇滚英雄,被棉棉等人的阴柔、颓废的摇滚少年所取代。70年代生女作家早期写作中,尽管有过企图借男性摇滚形象寻觅精神自由的冲动,但在当下现实中,这一冲动已变得虚弱不堪、半途而废;第二章,优雅、成功的“新好男人”在商业媒体的积极塑造下,进入越来越多后起的70年代生女性书写的视野。她们对“新好男人”的叙述与媒体所构造的形象既重合又游离,可以发现,70年代生女作家对“新好男人”所代表的中产生活,既有肯定又无法完全认同、既向往又怀疑的复杂心理;第三章,底层小人物,落魄失意者,乃至男妓,日益凸现于70年代生女作家的视域之中。发现或者说承认男性与女性同样有可能处于弱势和边缘之地,并对他们投以同情、理解的目光,将男性他者和女性自我分别作为平等、独立的相关体对待,意味着当代女性借男性确认自我的路径走向了终点。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当代生活中,女性再也找寻不到统一恒定的“男主角”,恰如男性再也无法拿统一的法则确立自身。对70年代生女作家视域中众多男性形象的观察梳理,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个体的空虚迷惘,来自一个繁华时代精神信仰缺失的病相呈现;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沉溺于消费文化花哨虚假的泡沫中,并非70年代生女性的唯一表征。因为正是当代生活的严峻复杂促使年轻的她们走向成熟。70年代生女性书写当代生活时,已开始尝试从过度关注自我的自恋情结中摆脱,将性别政治与阶级政治有机结合起来,重新审视男女两性的关系以寻找更宽广的书写空间。在这个时代,重获生存的希望与意义感是艰难的,但我们应该看到,70年代生人也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