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较为系统的回顾了西方心理健康观的历史流变,剖析了蕴含于其中的心理健康观演变的内在逻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与心理健康观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进行了理论上的重构,并分析了新的心理健康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诸多启示。本文对于澄清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脉络与逻辑,对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构,推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有着重要意义。自弗洛伊德让心理治疗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科以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这四个流派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呈主导地位,这四个流派都立足于自身的角度,对心理健康观的问题上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使心理健康观呈现出歧异纷呈的态势。但在这种奇异纷呈的背后,西方心理健康观呈现出以下的内在逻辑,即:从一维到多维,从消极到积极,从事实描述到价值选择,从二歧到整合。西方心理健康观存在的问题迫使我们需要对西方心理健康观进行理论重构。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揭示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实现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使个人的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对心理健康观进行重构,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获得如下启示: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注入积极品质的培养,并培养学生辩证看待消极品质的能力。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应当做出合理调整。心理健康的工作受到党中央的重视与支持,但是能将心理健康观进行合理重构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实践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有诸多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开展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