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无疑是人们十分关切的问题。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追求幸福,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始终是千差万别,对幸福问题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因而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幸福观。而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幸福的异化现象充斥着世界的每个角落,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人类物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已由实现幸福的条件转变为支配、统治人本身的异己的力量。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幸福问题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关注的是人民的苦难,追求的是全人类幸福的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更贴近现实的人生哲学,内容上更为科学,更能集中地理解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态度。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指导人生,会更有利于人们达到幸福愿望的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探讨有助于人们消除幸福的异化现象,有助于人们自觉抵制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潮,有助于人们为争取人类的解放和人类幸福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对西方思想史上有关“幸福观”的问题作了基本的梳理和对比分析。阐述和分析了理性主义幸福观、自然主义幸福观、中世纪幸福观、近现代幸福观。其次从主客体角度界定了幸福并对其内涵作了简要分析,认为幸福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所感受到的一种状态,它以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物质条件为前提,以欲望满足或目标实现为基础,以极度快乐为表征的特殊心理体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前人的超越,即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应该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劳动和创造的统一,人的幸福和人的本质的统一。再次为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内涵,本文辨析了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相近的一些邻近范畴,包括幸福与人的需要,幸福与快乐,幸福与财富,幸福与社会及其制度等相互关系。接着本文结合前面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获取幸福的基本路径,即改造社会:变革生产方式,改变社会经济制度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类幸福;消灭异化“重已役物”:真正拥有幸福;立志奉献:奉献是追求幸福的终极归宿;崇尚智慧:智慧是实现幸福的最佳途径;拥有道德:道德是财富和幸福的和谐共生点;树立理想:崇高理想是飞向幸福的双翼。最后本文指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前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