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在梳理财政分权、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学说、回顾中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后的历史事实以及全国、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变动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公共物质资本投资支出、科技研发活动投资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支出三种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推导分析得出:两级政府财政分权条件下存在省级地方政府最优财政分权程度,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梳理财政分权、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学说、回顾中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后的历史事实以及全国、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变动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公共物质资本投资支出、科技研发活动投资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支出三种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推导分析得出:两级政府财政分权条件下存在省级地方政府最优财政分权程度,省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省级地方政府三种生产性财政支出存在最优支出水平,三种省级地方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当实际支出水平不超过最优水平时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超过最优支出水平则会抑制经济增长。运用1994~2006年全国28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全国层面的省级地方政府财政基本建设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和教育支出对地区生产总值高度正相关,东部地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和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正向影响更为显著,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财政分权程度提高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财政分权兼具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主要是直接效应。进一步运用2007~2019年全国28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全国层面和三大区域的省级地方政府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和教育支出对地区生产总值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这一时期三种生产性财政支出的支出效率都高于1994~2006年的回归结果。全国层面和三大区域生产性财政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下降,科学技术支出和教育支出占比提高,支出结构得到优化。全国层面、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财政分权程度与地区生产总值高度负相关,即进一步的财政分权会抑制经济增长,本文认为可能的三个原因是地方政府经济粗放式发展形成路径依赖、非生产性财政支出扩张对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以及2008~2011年大规模建设投资造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性失衡;西部地区财政分权程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呈正相关,本文认为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西部地区仍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等生产性领域以及社会保障、文化卫生、医疗等非生产性领域。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有三点政策建议:一是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省级地方政府应提高“两个比重”,即生产性财政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以及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和教育支出在生产性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省级地方政府财政分权应有合适的边界,不可过度竞争、盲目扩张;三是应当“分区域、分阶段、分层次”优化调整省级地方政府生产性财政支出结构比例,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平衡、充分、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该文是关于中国银行监管的研究.运用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在对银行监管理论考察地基础上,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形之原因,阐明了中国银行业风险的特殊形成机理.银行监管是防范银行业风险、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的重要措施.考察现实中中国的银行监管,尽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转轨经济背景下,银行业风险累积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和国际监管合作的加强,对中国银行监管
该文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阐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实质、特征和组织模式,深入分析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动因与绩效;剖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和经营机制;联系当前实际,研究各类经营主体与政府行为,指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该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它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又进一步带动了分工
中国人有必要搞清楚失业及与之相关的概念,明确"待业"、"下岗"实质都是失业,是中国特色的失业,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失业现象.中国是一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于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失业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十一个方面.目前中国正处于劳动供给总量增加高峰期,处于产业、行业结构的调整时期,处于技术进步、有机构成提高时期,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
该文在以下内个方面作了探索性的研究:分析了中国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意义.阐述了国内外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中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高校科技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十分肯定地指出中国发高校科技产业大有作为.指出了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文章最后通过对清华大学企业集团的个案分析,得出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借鉴经验.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高质量取代高速度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行业,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有诸多研究也表明,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仍没有改变,许多环节仍停留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存在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我国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低成本竞争优势不在、产业发展正准备迈向更高端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发现发达国家仍以品牌质
近年来我国经济逐渐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环境保护的问题愈发得到重视。2010-2020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显示,在污水处理水平、空气质量、重金属、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等方面我国与很多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环境规制作为一种约束力量,对于保护绿水青山、影响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作为切入点,研究环境规制、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后,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一直存在并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公平。目前,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在逐渐增加,但是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仍未解决。数字普惠金融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迅速崛起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许多学者开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各种影响。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完成了60%以上的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产业在不断地集聚。与此同时,以产业集聚为推动力,我国人口也在进行集聚。因为产业的集聚带来了规模报酬递增,为了继续扩大厂商的产能产量,正在集聚的产业将吸收大量人口作为劳动力,以此带来人口的集聚。人口集聚为产业提供充足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巨大的市场也应运而生。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者以增大生产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积累了深刻的矛盾。传统产业的发展弊端日益凸显,新兴产业动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也不断显现。目前,我国的经济正从粗放型发展转为集约型发展,因此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我国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发展会对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不仅能够与传统产业融合,也能够带动新兴产业的
地方官员是经济改革政策的最终实施者,地方官员的个人特征,诸如受教育水平、年龄、任期等,会对地方的经济表现和政策效果产生影响。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集体制的乡镇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效益至上的原则进行经营,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我国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如何协调和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地方官员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经济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