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是一个由自然要素、区位要素及社会经济要素综合作用下的区位选择过程。由于当前普遍存在的人均或户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过大、空心村现象突出等问题,农村居民点空优化问题已成为节约用地、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以2000年和2010年仙桃市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基础,借助ArcGIS10.0等软件平台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研究。首先,运用最邻近相邻要素分析、密度趋势分析和景观指数分析等方法,对仙桃市及不同乡镇层次、不同农业人口密度区从2000年到2010年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缓冲区分析结合因子分析法,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因素进行揭示,研究结论如下:(1)从2000年到2010年不同层次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在市域层次上,从密度趋势分析可知,2部分农村居民点高密度区已演变成次高密度区,部分次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居民点已消失。从相邻最邻近要素分析可知,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属于空间集聚分布模式,且2010年的居民点空间分布集聚度要比2000年高。在乡镇层次上,从居民点数量、规模看,大多数乡镇都有农村居民点面积和比重减少,而平均斑块面积在增加,且各居民点间规模差异加大。从居民点形态特征看,农村居民点用地形状趋于规则化。从居民点分布特征分析,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点在空间聚集度上有弱化趋势。在不同农业人口密度区层次,高密度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和规模差异趋于越来越大的同时居民点边缘曲折度也在变大,且分布趋于集聚。中密度区农村居民点趋于破碎化小规模,且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和局部集聚态势。低密度区农村居民点趋于规模化,规模差异越来越小,而居民点边缘曲折度变大,且趋于缓慢的集聚。(2)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自然及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因素驱动力。对于河流环境而言,农村居民点数量和密度都有远离河流而先短距离增加后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居民点面积、景观比重和平均斑块面积都有减小;对不同等级公路环境而言,高速公路附近分布有数量最少、规模中等的居民点局部集聚;国道省道附近有数量适中、规模最大的农村居民点较分散的分布;县乡道附近有数量最多、规模最小的农村居民点较分散的沿线分布。如把公路网视为一个整体研究,越靠近公路,区域内居民点数量、面积、规模、居民点边缘曲折度、密度越大;对于城镇化环境而言,大体在4000米范围以内有较明显的分布变化规律:2000米范围以内城镇聚落比重大,农村居民点景观不突出,但是在2000-4000米范围内农村居民点面积、数量、规模、密度和斑块形状差异都较大,而远离乡镇中心的4000-7000米范围内这些空间分布特征又逐渐弱化。且对于以上环境因素来说居民点的这些分布特征在2010年要明显显著于2000年。对于耕地环境而言,仙桃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且农业结构从低值农地向高值园林、鱼塘转移都有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中心村建设、居民点土地整理等方法已有效地限制了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最后,对于社会经济因素而言,2000年到2010年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因素主要有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