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两个重要而基本的术语。1813年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原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或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让原作者向读者靠拢。”(威尔斯,1977:33)在此基础上,1995年韦努蒂在其专著《译者的隐身》中提出归化和异化两个术语。译界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和研究这两个术语,得出不同的结论。
鉴于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不同称谓,论文首先厘清归化和异化概念从而明晰其称谓,而后从宏观层面将二者与传统争论中的意译和直译进行对比分析,以示区别和联系。参照勃朗特的原语文本WutheringHeights,论文系统对比分析梁实秋的《咆哮山庄》和杨苡的《呼啸山庄》两译本中文化负载词、文化现象、以及某些典型句法结构语篇结构的翻译,来探究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倾向。进而,论文从文化负载词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进行归类总结,分析归化和异化在两位译者文本中的使用情况。笔者发现两位译者的翻译倾向尽管不同,但在其具体翻译实践中归化策略运用、异化策略运用、以及规划策略和异化策略的综合运用三种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从宏观角度来看,翻译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种类,具有自己独特身份和特殊功能,这也决定了在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归化和异化两者共存的必要性。在不同的情况下,归化和异化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一点也决定了两策略共存的必要性。通过分析两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以及归化和异化在其翻译实践中的相互关系,笔者就影响两译者策略选择的因素作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位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总体上看,梁实秋倾向于异化而杨苡倾向于归化。无论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始终存在动态互补的关系。译者倾向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译者自身的因素、译者对潜在读者的考量、文本内部不同具体内容的文体风格、以及译者所处文化语境的制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