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ε-赖氨酸(ε-PL)是由L-赖氨酸通过ε-氨基和α-羧基之间的酰胺键聚合而成,是一种胞外次级代谢产物。聚ε-赖氨酸能够抑制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甚至能够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具有无毒、抑菌性好、水溶性好、可生物降解等优点,是理想的生物防腐剂。本课题主要立足产ε-赖氨酸菌种的筛选,菌种发酵液中产物的提取、纯化,产ε-赖氨酸菌种鉴定以及产量提高几方面进行研究。本课题的菌种主要从采自北京各地、泰安、廊坊、宣化、西安、杭州、南京、昆明等地的土壤中筛选出产聚赖氨酸的菌种,并通过菌种产物与带电荷染料的排斥作用、碘化铋钾试剂检测、TLC、HPLC等手段对其进行产物鉴定,确定菌种产物中含有ε-PL。本实验是采用阳离子交换层析柱对产ε-赖氨酸菌种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后进行产物鉴定,最终确定24号菌种能够产ε-PL。通过16SrDNA的提取以及显微镜下菌落形态观察,确定此菌种为白色链霉菌。用滤纸片法测24号发酵液产物的抑菌性,表明产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菌性。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24号发酵液中ε-PL的产量,约为0.19g·L-。以24号菌种为出发菌种,对其进行生物、物理、化学综合诱变。选用多聚赖氨酸和甘氨酸作为抗性平板,利用紫外照射与硫酸二乙酯对24号菌株进行复合诱变处理,对ε-聚赖氨酸高产菌种进行选育,筛选出一株产量提高的菌株,产量提高约105%,产量为0.39g·L-。复合诱变之后,进行培养基组分的优化。目前,很多研究链霉菌发酵的都是使用M3G培养基,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膏为有机氮源,硫酸铵为无机氮源。本节在M3G培养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善,最终确定甘油作为碳源的产量比葡萄糖作为碳源的产量高,最终产量达0.41g·L-。最后,研究发酵培养基的初始pH值对菌种产率的影响,确定初始pH为6.8时为最佳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