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室气体和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全世界的温室气体排放中,能源消费过程产生的约占2/3,因而是问题的核心,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中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即“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为了控制我国能源消费相关的碳排放,实现减排目标,需要对影响碳排放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实现2020年碳强度的路径。 本文以我国1980-2009三十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为背景,从理论和文献研究中总结出我国碳排放的五大类驱动因子,包括人口、经济、能源消费、技术和能源市场因素;然后依据环境压力(IPAT)理论,选取随机形式的环境压力模型(STIRPAT),利用经济、社会和能源统计数据建立我国碳排放驱动因子模型,分析了各因子的驱动作用。在本次分析中,碳排放量与城市化和经济总量两个因素均未出现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碳排放量与人口、城市化、经济总量、第二产业比重、工业比重和能源结构中的煤炭比重均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其增长将直接拉动CO2排放量的增加。而产业结构的驱动作用没有人们猜想的那样大,说明我国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第三产业的耗能和排放情况,完善相关制度,加强节能管理。 本研究试图采用情景分析方法,来诠释2020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届时中国能源消费趋势及能源消费相关的碳排放趋势的影响。在情景分析中,以一个基准情景为基础,在基准情景中我国将不采取新的政策措施来改变上面五大类驱动因子的变化趋势。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选取节约能源、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能源结构三种政策情景进行假设,运用前面得到的碳排放驱动因子模型进行预测,得出四种情景下我国2020年的碳排放量和碳强度预测值。预测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新的节能减排政策,我国将不能实现到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如果实行严格的节能标准和法规,或加大发展非化石能源的力度,继续优化能源结构则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调整经济结构的对实现目标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必须与节能和优化能源结构相结合才能实现目标。 最后,本文依据预测结果,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将政策情景的预测结果与基准情景相比较,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我国2020碳强度目标的路径和政策建议。比较分析表明,节约能源是控制碳排放的必要手段和最有效途径,任何其他途径都必须与节能相结合,优化能源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也是实现2020年碳强度目标的有效途径,要实现到2020年把我国碳强度控制在40%-45%的目标必须制定和实施新的节能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