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远隔肺脏组织间粘附分子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致远隔脏器的损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机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最先由McCord于1985年首次提出,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常常使组织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ischemia injury),在一定条件下恢复血液再灌注后,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不但未减轻反而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临床常见由断肢再植、运动损伤及创伤、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应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引起的肢体缺血,长期以来,人们关注于尽早恢复组织血液供应,却并未注意到当缺血组织恢复血液供应以后,组织损伤仍然存在且进一步加剧。在临床工作当中,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非常常见,往往引起肌肉、肢体组织细胞坏死和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可导致残疾,严重者还可对生命造成威胁。再灌注损伤除了导致缺血组织的二次损伤,还能通过氧自由基、炎症因子等物质,导致心、肺、肝、肾等远隔器官的继发损伤,并因此导致相当高的致残率甚至致死率,目前已成为诸如血管外科、创伤科、骨科、急诊外科等科室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急需解决。近年来,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及作用机制,众多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对于机制的探讨也逐渐深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加深,氧自由基学说、钙超载、无复流现象及中性粒细胞的作用等逐渐为人们接受。同时,也发现众多炎症因子及凋亡调控基因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扮演重要的作用,研究层面逐渐由细胞水平向细胞器水平进展。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性损伤,还可通过各种炎性介质的作用引发远隔器官的损伤,远隔器官的损伤主要由炎症反应引起,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此过程需中性粒细胞聚集、活化和释放炎性介质,其关键为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黏附,这一过程由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介导,本实验期望通过观察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远隔肺组织中ICAM-1的表达情况,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远隔肺损伤是否与ICAM-1有关。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成年SD大鼠27只,体重150-200g,随机分成两组:①对照组(n=14):常规麻醉7小时后处死取材;②实验组(n=13)按照1ml/100g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常规麻醉后,阻断带阻断右后肢血流3小时,松解阻断再灌注4小时后取材。取骨骼肌组织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的改变,取左肺下叶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取右肺下叶组织,石蜡切片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CAM-1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阳性细胞采用专业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6.0测定平均光密度值(Mean Density),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骨骼肌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对照组:骨骼肌组织形态学正常;实验组:肌细胞肿胀明显,细胞间隙明显增宽,间质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肌纤维溶解、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明显。2.肺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对照组:肺泡腔较完整,肺泡壁较光滑,肺泡间隔均匀一致,肺泡结构较好;实验组:肺泡腔完整性差,部分肺泡塌陷,肺泡壁不光滑,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白细胞附壁,肺泡间隔增宽增厚,大量白细胞聚集,肺泡腔内可见明显渗出及出血。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光镜下观察可见:ICAM-1主要于肺泡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表现为棕黄色颗粒,实验组免疫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11600.022)对照组免疫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01170.0038)同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显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原位骨骼肌组织发生了缺血、缺氧的病理性改变;2.在所制作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中,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了远隔肺脏的损伤3.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ICAM-1参与了引发肺损伤的过程。4.ICAM-1在远隔脏器损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