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所在的北巴颜喀拉成矿带,以往地质工作程度总体很低,目前覆盖全区的只有小比例尺的区域基础性工作。本世纪以来,在该带中东部陆续发现并评价了以大场金矿床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小型矿床。近几年,随着研究区找金的突破,揭示了该成矿带向西仍具巨大的资源勘查潜力。为了较系统了解研究区金成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进而指导研究区乃至北巴颜喀拉成矿带西端找金工作,本文综合分析和研究了研究区最新的地质矿产资料,重点针对地质原始编录资料、实物标本鉴定结果、样品测试分析等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研究区成矿模式与区域成矿模式基本相似。早三叠纪,在西藏大沟地区形成了一套浊流沉积物,并有部分金成矿物质随之沉积。印支晚期-燕山期发生岩浆侵入,并伴随着强烈的构造运动,在研究区形成隐伏岩体和复式褶皱及一系列线性断裂。岩浆热液携带部分成矿元素与大气水发生循环,从围岩中萃取淋滤了部分金成矿物质,形成含金流体。与金成矿有关的流体是由CO2-NaCl-H2O体系的流体不混溶作用和冷却作用形成。流体不混溶作用发生于236℃~275℃,经流体不混溶液作用分离出的CO2-H2O流体和NaCl-H2O流体是主要的金成矿流体。流体沿着构造裂隙上升,在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适宜的地方聚集成矿。含矿的优劣与岩石中泥质成份的含量存在一定关系,一般硅化、针点状黄铁矿化发育的砂板岩层往往金含量较高。从前期各种找矿手段的应用效果看,运用土壤测量圈定金异常段,用槽探进行地表揭露,发现地表金矿化段,然后用钻探进行深部揭露控制,最终圈定金矿化体的工作部署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